中国对虾人工选育群体的同工酶分析

被引:18
作者
李健
高天翔
柳广东
刘萍
王清印
机构
[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2] 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
[3]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青岛
[4] 青岛
关键词
中国对虾; 人工选育; 同工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917 [水产生物学];
学科分类号
0908 ;
摘要
采用水平淀粉凝胶电泳技术对中国对虾人工选育子一代、子四代、子五代群体和黄、渤海野生群体遗传变异进行了同工酶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在检测的 4个群体肌肉组织的 13个基因位点中 ,MDH 2 、GPI 、MPI 、PGM 2 和PGM 3 5个位点呈多态。PGM 3 位点上的变异程度最高 ,其等位基因频率呈递减趋势 ;人工选育群体在MPI 位点上出现 c基因 ,其等位基因频率呈递增趋势。中国对虾野生群体同人工选育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相同 ,为 38 4 6 % ;其平均观察杂合度分别为 0 0 5 77、0 0 377、0 0 2 6 3、0 0 2 31,呈依次递减趋势。中国对虾野生群体和人工选育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平均值为 0 0 0 6 2 ,远大于子四代和子五代间的遗传距离。人工选育中国对虾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已有所降低 ,但在某些基因座位上出现了特异基因 ,这是否可作为具有良好生长特性和抗逆能力的人工定向选育群体的基因标记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引用
收藏
页码:1 / 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无特定病原中国对虾种群选育的研究 [J].
李健 ;
牟乃海 ;
孙修涛 ;
宋全山 ;
王清印 .
海洋科学, 2001, (12) :30-33
[2]  
中国对虾高健康养殖品种选育的初步研究[J]. 李健,王清印.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S1)
[3]   中国对虾两个不同地理种群遗传结构的RAPD分析 [J].
刘振辉 ;
孔杰 ;
石拓 ;
刘萍 ;
孟宪红 ;
庄志猛 ;
邓景耀 ;
不详 .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 2000, (05) :440-443
[4]   中国对虾黄、渤海沿岸地理群的RAPD分析 [J].
刘萍 ;
孔杰 ;
石拓 ;
庄志猛 ;
邓景耀 ;
徐怀恕 ;
韩玲玲 .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0, (05) :88-93+145
[5]   中国对虾16SrRNA基因序列多态性的研究 [J].
邱高峰 ;
常林瑞 ;
徐巧婷 ;
方雄英 ;
楼允东 .
动物学研究, 2000, (01) :35-40
[6]   中国对虾两个种群的F1的LDH和MDH同功酶初步分析 [J].
张子平,王艺磊 .
热带海洋, 1994, (01) :87-90
[7]   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回顾与展望 [J].
岑丰 .
现代渔业信息, 1993, (01) :2-6
[8]   鱼类繁育群体遗传性能的保护 [J].
李思发 .
水产学报, 1988, (03) :283-290
[9]  
鱼类育种学[M]. 中国农业出版社 , 楼允东主编, 1999
[10]  
植物等位酶分析[M]. 科学出版社 , 王中仁编著,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