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通盆地二号断层与西拉木伦河断裂带及油气的关系

被引:5
作者
江涛 [1 ]
邱玉超 [1 ]
王立武 [2 ]
宋立忠 [1 ]
苗洪波 [3 ]
丁冶 [1 ]
机构
[1] 吉林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2] 吉林油田公司勘探部
[3]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西拉木伦河断裂带; 伊通盆地; 二号断层;
D O I
10.13278/j.cnki.jjuese.2008.03.011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利用重力、航磁、电法和地震资料,结合区域构造地质特征,对伊通盆地二号断层研究认为:二号断层是西拉木伦河断裂带向吉林省东部延伸的一部分。佳木斯—伊通地堑的左旋活动将西拉木伦河断裂带错断,在地堑内保留的西拉木伦河断裂带的一部分作为伊通盆地的基底断层。该断层继承性活动,断层两侧地层发生差异性沉降,逐渐演化为现今的二号断层。作为伊通盆地内一条最重要的同沉积断层,二号断层控制其上下盘地层的沉积和油气成藏。二号断层与其上盘构成陡坡断裂坡折带,控制上盘的沉积物分布;同时断穿基底,沟通下部双阳组和奢岭组的油气源。二号断层早期开启有利于运移油气,晚期盆地反转时封闭,对梁家构造带的油气藏保存起积极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411 / 41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郯庐断裂带北延及中新生代构造体制转换问题的探讨附视频 [J].
张庆龙 ;
王良书 ;
解国爱 ;
杜菊民 ;
徐士银 ;
胡旭芝 .
高校地质学报, 2005, (04) :577-584
[2]   伊通地堑二号断层几何学特征及其与油气关系 [J].
李洪革 ;
李本才 ;
韩龙 ;
丁冶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4, (05) :614-617+499
[3]   西拉木伦河-长春-延吉板块缝合带的最后闭合时间——来自吉林大玉山花岗岩体的证据 [J].
孙德有 ;
吴福元 ;
张艳斌 ;
高山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4, (02) :174-181
[4]   兴蒙造山带及邻区的构造格局与构造演化 [J].
李双林 ;
欧阳自远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8, (03) :46-55
[5]   中国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地球物理综合研究 [J].
杨宝俊,穆石敏,金旭,刘财 .
地球物理学报, 1996, (06) :772-782
[6]   郯庐断裂带研究的十年回顾 [J].
徐嘉炜 ;
马国锋 .
地质论评, 1992, (04) :316-324
[7]   内蒙古中部中朝与西伯利亚古板块间缝合线的确定 [J].
王荃 .
地质学报, 1986, (01) :31-43
[8]   关于郯庐断裂和东北南部主要断裂的关系 [J].
周伏洪 .
地震地质, 1985, (02) :1-9
[9]  
伊通地堑含油气系统与油气成藏[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王永春著,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