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庐断裂带北延及中新生代构造体制转换问题的探讨

被引:50
作者
张庆龙
王良书
解国爱
杜菊民
徐士银
胡旭芝
机构
[1]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关键词
郯庐断裂北段; 构造体制转换; 中新生代; 盆地; 拉张; 挤压; 剪切;
D O I
10.16108/j.issn1006-7493.2005.04.014
中图分类号
P542.3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郯庐断裂带北段在进入东北地区后主要分为走向北东—北北东的三支断裂,由西向东依次为沈阳—长春—哈尔滨断裂、依兰—伊通断裂和敦化—密山断裂。由于不同时期的大地构造背景和地球动力学的不同,它们在中、新生代的构造体制转换主要表现有如下5个阶段:(1)早、中侏罗世直到早白垩世时以拉张为主,形成一系列断陷盆地或坳陷盆地,并伴有中-酸性岩浆侵入和喷发,形成了独特的火山-湖相沉积盆地;(2)早白垩世末,为北西—南东向的压缩构造应力场,使盆地内的中、上侏罗统地层发生走向近北东的逆冲推覆构造;(3)晚白垩世,为北东向左行剪切构造应力场,区内侏罗系和早白垩世早期的沉积物发生褶皱,与上覆地层呈明显的不整合;(4)古近纪时为北西—南东向拉张构造应力场,日本海从古近纪开始逐渐拉开,直到新近纪完成现在的格局;(5)新近纪时又转换为挤压构造应力场,以北西—南东向挤压为主,使古近系沉积物发生轻微的褶皱。
引用
收藏
页码:577 / 584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郯庐断裂带的演化及其对西太平洋板块运动的响应 [J].
朱光 ;
王道轩 ;
刘国生 ;
牛漫兰 ;
宋传中 .
地质科学, 2004, (01) :36-49
[2]   郯庐断裂带的平移运动与成因 [J].
朱光 ;
刘国生 ;
牛漫兰 ;
宋传中 ;
王道轩 .
地质通报, 2003, (03) :200-207
[3]   华北块体、胶辽朝块体与郯庐断裂 [J].
乔秀夫 ;
张安棣 .
中国地质, 2002, (04) :337-345
[4]   郯庐断裂带构造特征及油气分布规律 [J].
张云银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2, (06) :22-25+3
[5]   郯庐断裂带南段并无巨大平移——来自安徽境内的证据 [J].
汤加富 ;
许卫 .
地质论评, 2002, (05) :449-456
[6]   郯庐断裂带的岩石圈结构及其成因分析 [J].
朱光 ;
宋传中 ;
牛漫兰 ;
刘国生 ;
王勇生 .
高校地质学报, 2002, (03) :248-256
[7]   郯庐断裂带的延伸与切割深度 [J].
万天丰 .
现代地质, 1996, (04) :94-101
[8]   郯庐断裂带的最大左行走滑断距及其形成时期 [J].
万天丰,朱鸿 .
高校地质学报, 1996, (01) :14-27
[9]   郯庐断裂带研究的十年回顾 [J].
徐嘉炜 ;
马国锋 .
地质论评, 1992, (04) :316-324
[10]   那丹哈达地体与东亚大陆边缘中生代构造的关系 [J].
水谷伸治郎 ;
邵济安 ;
张庆龙 .
地质学报, 1989, (03) :204-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