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娄)土土壤有机碳形态及活性的影响

被引:10
作者
王彩霞 [1 ,2 ]
岳西杰 [1 ]
葛玺祖 [1 ]
王旭东 [1 ]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 海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
关键词
耕作措施; 活性有机碳; 结合态有机碳;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341 [一般耕作技术];
学科分类号
090101 ;
摘要
为了探明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形态和活性的影响,以关中地区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历时7 a不同耕作方式(深松、旋耕、免耕、传统耕作)的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土层土壤的总有机碳,高、中活性有机碳含量以及松结态、稳结态、紧接态有机碳含量,并计算了松结态有机碳与紧结态有机碳的比值(松/紧)。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比较,在小麦秸秆高留茬情况下,无论玉米秸秆是否还田,旋耕、深松和免耕处理均既能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又能提高土壤的活性有机碳和松结态有机碳含量,并提高松结态有机碳与紧结态有机碳的比值,而深松和旋耕的效果比免耕明显,是关中地区比较理想的耕作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58 / 63+74 +7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1]  
保护性耕作技术与机具[M]. 化学工业出版社 , 高焕文主编, 2004
[12]  
土壤学[M]. 中国农业出版社 , 黄昌勇主编, 2000
[13]  
土壤农化分析[M]. 中国农业出版社 , 鲍士旦主编, 2000
[14]   Long-term effects of tillage systems and rotations on soil structural stability and organic carbon stratification in semiarid central Spain [J].
Hernanz, JL ;
López, R ;
Navarrete, L ;
Sánchez-Girón, V .
SOIL & TILLAGE RESEARCH, 2002, 66 (02) :129-141
[15]   长期施肥对褐土有机无机复合性状演变及其与肥力关系的影响 [J].
韩志卿 ;
张电学 ;
陈洪斌 ;
常连生 ;
于玉桥 ;
刘东强 ;
王介元 .
土壤通报, 2004, (06) :720-723
[16]   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腐殖质结合形态的影响 [J].
史吉平 ;
张夫道 ;
林葆 .
土壤肥料, 2002, (06) :8-12
[17]   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腐殖质动态变化及存在状况研究 [J].
关文玲 ;
王旭东 ;
李利敏 ;
魏德苓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2, (02) :32-35
[18]   长期少免耕对稻麦产量及土壤有机质与容重的影响 [J].
庄恒扬 ;
刘世平 ;
沈新平 ;
陈后庆 ;
陆建飞 ;
不详 .
中国农业科学 , 1999, (04) :41-46
[19]   长期施用有机肥料对紫色水稻土有机无机复合性状的影响 [J].
魏朝富 ;
陈世正 ;
谢德体 .
土壤学报, 1995, (02) :159-166
[20]   土壤结合态腐殖质分组测定 [J].
傅积平 .
土壤通报, 1983, (02) :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