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环境空气中PM10和PM2.5来源解析

被引:45
作者
肖致美 [1 ]
毕晓辉 [1 ]
冯银厂 [1 ]
王玉秋 [1 ]
周军 [2 ]
傅晓钦 [2 ]
翁燕波 [2 ]
机构
[1]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 宁波市环境监测中心
关键词
PM10; PM2.5; 源解析; 化学质量平衡模型; 二次有机碳;
D O I
10.13198/j.res.2012.05.71.xiaozhm.016
中图分类号
X513 [粒状污染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2010年在宁波3个环境受体点采集不同季节的PM10和PM2.5样品,同时采集颗粒物源类样品,分析它们的质量浓度及多种无机元素、水溶性离子和碳等组分的含量.采用OC/EC最小比值法确定了SOC(二次有机碳)对PM10和PM2.5的贡献,据此重新构建了受体化学成分谱.使用化学质量平衡模型对宁波市区的PM10和PM2.5来源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城市扬尘、煤烟尘、二次硫酸盐和机动车尾气尘是环境空气中PM10的主要来源,其分担率分别为23.0%、15.9%、13.3%和12.3%;对PM2.5有重要贡献的源类是城市扬尘、煤烟尘、二次硫酸盐、机动车尾气尘、二次硝酸盐和SOC,其分担率分别为19.9%、14.4%、16.9%、15.2%、9.78%和8.85%.
引用
收藏
页码:549 / 555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杭州市大气PM2.5和PM10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J].
包贞 ;
冯银厂 ;
焦荔 ;
洪盛茂 ;
刘文高 .
中国环境监测, 2010, 26 (02) :44-48
[2]  
Secondary organic carbon quantification and source apportionment of PM10 in Kaifeng, China[J]. WU Lin1, FENG Yinchang1,*, WU Jianhui1, ZHU Tan1, BI Xiaohui1, HAN Bo1, YANG Weihong2, YANG Zhiqiang21. St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Key Laboratory of Urban Ambient Air Particulate Matter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2. Kaifeng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er, Kaifeng 475000, China..Journal of Environment
[3]   北京冬季大气颗粒物数浓度的粒径分布特征及来源 [J].
段菁春 ;
李兴华 ;
谭吉华 ;
柴发合 .
环境科学研究, 2009, 22 (10) :1134-1140
[4]   天津冬季PM2.5与PM10中有机碳、元素碳的污染特征 [J].
古金霞 ;
白志鹏 ;
刘爱霞 ;
吴丽萍 ;
解以扬 ;
董海燕 ;
张金娜 .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9, 31 (08) :33-36
[5]   无锡市区环境空气中PM来源解析 [J].
韩博 ;
冯银厂 ;
毕晓辉 ;
薛永华 ;
吴建会 ;
朱坦 ;
丁建清 ;
杜元新 .
环境科学研究, 2009, 22 (01) :35-39
[6]  
Long-term monitoring and source apportionment of PM2.5/PM10 in Beijing,China[J]. WANG Hailin1,ZHUANG Yahui1,WANG Ying2,SUN Yele2,YUAN Hui2,ZHUANG Guoshun2,HAO Zhengping1,1.Research Center for Eco-Environmental Sciences,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85,China.2.Center for Atmospheric Environmental Study,Department of Chemistry,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8(11)
[7]   北京市冬春季大气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及消光作用 [J].
李令军 ;
王英 ;
李金香 ;
李云婷 ;
魏强 ;
金军 .
环境科学研究, 2008, (02) :90-94
[8]   北京地区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污染现状分析 [J].
赵越 ;
潘钧 ;
张红远 ;
郭继勇 ;
魏强 ;
时建纲 .
环境科学研究, 2004, (01) :67-69
[9]   当前我国大气环境质量的几个特征 [J].
任阵海 ;
万本太 ;
苏福庆 ;
高庆先 ;
张志刚 ;
洪钟祥 ;
胡非 ;
程水源 .
环境科学研究, 2004, (01) :1-6
[10]   北京市不同尺度大气颗粒物元素组成的特征分析 [J].
王淑兰 ;
柴发合 ;
杨天行 .
环境科学研究, 2002, (04) :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