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不同区域在新阶段粮食连增中的贡献因素分析

被引:14
作者
于智媛
梁书民
机构
[1]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关键词
粮食增产; 粮食单产; 粮食作物比重; 粮食主产区LMDI模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6.11 [粮食作物];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1203 ; 0202 ;
摘要
[目的]通过将我国三大粮食功能区粮食生产变化量的贡献因素分解为粮食单产贡献、耕地面积贡献、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比值的贡献以及复种指数贡献四种,试图探讨各因素对粮食生产变化量的贡献及时空差异化原因。[方法]利用第二次国土资源普查数据对耕地面积进行调整,采用LMDI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模型对我国31个省域粮食生产总量变化的贡献因素进行分解,并对不同区域粮食生产变化量贡献因素的时空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结果表明2004~2013年间粮食三大功能产区粮食生产变化量出现显著的空间分异,粮食生产分布向主产区集中,其对全国粮食连增的贡献率达到88%。在影响粮食生产变化量的贡献因素中,粮食单产因素对粮食十连增的贡献率达到60%,成为三大粮食产区尤其是主销区粮食生产的主要贡献因素,播种面积因素(包括耕地面积贡献、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值贡献以及复种指数贡献)对粮食十连增的贡献率为40%。[结论]新阶段我国粮食连增主要由粮食主产区引领,粮食单产贡献是不同区域粮食生产变化量的主要贡献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145 / 150+168 +168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2]   基于LMDI模型的我国省域粮食生产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J].
李月 ;
孔祥斌 ;
张安录 ;
张雪靓 ;
祁凌云 .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6, 21 (01) :129-140
[3]   云南粮食主产地区演变的特征及原因探析 [J].
颜晓飞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5, 36 (03) :48-55
[4]   中国粮食生产时空变化及其耕地利用效应 [J].
金涛 .
自然资源学报, 2014, 29 (06) :911-919
[5]   “九连增”后的思考:粮食内部结构调整的贡献及未来潜力分析 [J].
朱晶 ;
李天祥 ;
林大燕 ;
钟甫宁 .
农业经济问题, 2013, 34 (11) :36-43+110
[6]   中国耕地资源及其粮食生产能力分析 [J].
陈印军 ;
易小燕 ;
方琳娜 ;
李倩倩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2, 33 (06) :4-10
[7]   中国粮食生产时空格局动态及其优化策略探析 [J].
刘彦随 ;
翟荣新 .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9, 28 (01) :1-5+16
[8]   我国各地区复种发展潜力与复种行为研究 [J].
梁书民 .
农业经济问题, 2007, (05) :85-90+112
[9]  
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4[J]. 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06)
[10]   中国水土资源态势与可持续食物安全 [J].
刘彦随 ;
吴传钧 .
自然资源学报, 2002, (03) :270-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