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伏牛山区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适宜性评价与分区

被引:13
作者
徐志强 [1 ]
张光灿 [1 ]
刘霞 [1 ]
王冰 [1 ]
赵瑜 [1 ]
李欢 [2 ]
吴迪 [2 ]
机构
[1] 山东省土壤侵蚀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国家林业局泰山森林生态站
[2] 水利部淮委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
关键词
评价分区; 适宜性; 水土保持; 生态自然修复; 伏牛山区;
D O I
10.16843/j.sswc.2013.03.004
中图分类号
S157.2 [水土保持的综合治理措施];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伏牛山区水土流失危害严重,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加快区域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的有效措施。针对大区域生态修复工程建设亟待解决的适宜性区划问题,采用主导因子分级组合及其专题图叠加分析法,对伏牛山区生态自然修复的适宜性进行评价与分区。1)提出地貌类型、土地覆被类型和地面坡度3个主导因子作为生态自然修复适宜性评价与分区指标,并对其进行分级(分类)和分区;2)按照实施封禁保育(促进生态自然修复)措施的适宜程度,提出"适宜"、"暂不适宜"和"不适宜"3个生态自然修复适宜性等级,并确定其区域分布格局;3)将伏牛山区的生态自然修复适宜性划分为2个大区(一级区)、4个亚区(二级区)和15个类型区(三级区)。研究结果可为伏牛山区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工程的规划布局提供技术支撑。
引用
收藏
页码:17 / 2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8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