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诱发滑坡的快速评估方法研究:以2017年MS7.0级九寨沟地震为例

被引:15
作者
陈晓利 [1 ]
单新建 [1 ]
张凌 [2 ]
刘春国 [3 ]
韩娜娜 [4 ]
兰剑 [1 ]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活动构造与火山重点实验室
[2] 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
[3]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4] 上海市地震局
关键词
地震滑坡; 震后滑坡快速评估; Newmark模型; 九寨沟地震;
D O I
10.13745/j.esf.sf.2018.9.11
中图分类号
P642.22 [滑坡]; P315 [地震学];
学科分类号
0837 ; 070801 ;
摘要
山岳地区强烈地震诱发的滑坡、崩塌等地震次生灾害在造成严重人员伤亡的同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构成了严重威胁。而震后滑坡分布的快速评估,尤其是滑坡重灾区的确定,则可为救援工作的科学部署和有效开展提供决策支持并减轻地震灾害的损失。2017年8月8日发生于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风景区的MS7.0级地震诱发了大量的滑坡、崩塌灾害,造成了一定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凸显出进行震后滑坡快速评估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对九寨沟地震灾区震前、震后"北京二号"遥感影像的对比分析,解译此次地震诱发的滑坡分布概况。尽管震后影像在局部区域有云团覆盖,影响了震区滑坡解译的详尽程度,但是对于主要发生的滑坡地震高烈度地区(≥Ⅻ度),本文所用影像基本满足解译要求。本文共解译出194个面积大于700m2的滑坡,这些滑坡主要沿地震烈度长轴方向分布,灾害体平面面积达5.6km2,影响范围超过600km2。通过对九寨沟地震灾区的地形、岩性及地震动加速度进行分析,本文采用Newmark刚体滑块模型对该区震后滑坡危险区域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按照危险程度不同划分为5个级别,即高度危险、较高危险、中度危险、较低危险和低度危险。滑坡分布与评估结果呈现出较好的一致性:解译的滑坡主要分布在评估为滑坡高度危险的区域,表明本文所采用方法的有效性。本文对该方法的局限性也进行了讨论,并提出改进建议。
引用
收藏
页码:312 / 320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九寨沟地震发震断层属性及青藏高原东南缘现今应变状态讨论 [J].
徐锡伟 ;
陈桂华 ;
王启欣 ;
陈立春 ;
任治坤 ;
许冲 ;
魏占玉 ;
鲁人齐 ;
谭锡斌 ;
董绍鹏 ;
石峰 .
地球物理学报, 2017, 60 (10) :4018-4026
[2]   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空间分布规律及易发性评价初步研究 [J].
戴岚欣 ;
许强 ;
范宣梅 ;
常鸣 ;
杨琴 ;
杨帆 ;
任敬 .
工程地质学报, 2017, 25 (04) :1151-1164
[3]   地震滑坡危险性概念和基于力学模型的评估方法探讨 [J].
王涛 ;
吴树仁 ;
石菊松 ;
辛鹏 .
工程地质学报, 2015, 23 (01) :93-104
[4]   青藏高原地震活动特征及当前地震活动形势 [J].
邓起东 ;
程绍平 ;
马冀 ;
杜鹏 .
地球物理学报, 2014, 57 (07) :2025-2042
[5]   2013年芦山地震滑坡空间分布分析——以太平镇东北方向的一个典型矩形区为例 [J].
许冲 ;
肖建章 .
地震地质, 2013, (02) :436-451
[6]   4·20芦山地震次生山地灾害与减灾对策 [J].
陈晓清 ;
崔鹏 ;
游勇 ;
杨宗佶 ;
孔应德 .
地学前缘, 2013, 20 (03) :29-34
[7]   东昆仑断裂带东段塔藏断裂晚第四纪古地震研究 [J].
付俊东 ;
任金卫 ;
张军龙 ;
熊仁伟 ;
杨攀新 ;
陈长云 ;
胡朝忠 .
第四纪研究, 2012, 32 (03) :473-483
[8]   汶川地震诱发大型滑坡分布规律研究 [J].
许强 ;
李为乐 .
工程地质学报, 2010, 18 (06) :818-826
[9]   汶川地震极重灾区地质背景及次生斜坡灾害空间发育规律 [J].
祁生文 ;
许强 ;
刘春玲 ;
张兵 ;
梁宁 ;
童立强 .
工程地质学报, 2009, 17 (01) :39-49
[10]   汶川大地震山地灾害发育的控制因素分析 [J].
王运生 ;
罗永红 ;
吉峰 ;
霍俊杰 ;
吴峻峰 ;
徐鸿彪 .
工程地质学报, 2008, 16 (06) :759-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