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部黄山的成山过程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16
作者
罗照华
李德东
潘颖
黄丹峰
梁涛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花岗岩; 黄山; 风景; 地貌; 冰川; 岩石圈减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黄山是否存在过冰川是长期争议的科学问题,反对者的证据之一是黄山的海拔高度不能满足终年积雪的要求。这种认识源于地理学家对黄山成山过程的推测,没有考虑黄山岩体和区域地质演化所反映的成因信息。黄山岩体为一个主要由4个岩性单元组成的早白垩世复式小岩基,从早到晚、由边缘到中心依次为温泉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云谷寺连续不等粒粗粒黑云母正长花岗岩、狮子岭斑状黑云母正长花岗岩和贡阳山细粒黑云母碱长花岗岩组成。这种结构变化表明黄山地区发生过同侵位剥蚀作用,暗示岩浆侵位深度越来越小,受挤压构造力的驱动。与此相应,狮子岭单元的钾长石斑晶定向排列和云谷寺单元中的原生节理垂直于相邻两单元的接触界面,暗示黄山花岗岩具有强力侵位的特点。因此,黄山岩体形成于挤压构造环境,而不是前人推测的伸展环境。这种认识与区域构造变形和盆地分析的证据一致,暗示黄山地区曾经处于挤压造山环境,具有造山带型厚陆壳。对比岩浆起源深度和现今地壳厚度,可以合理地推测,晚白垩世以来黄山地区地壳减薄了约14~29km,其地貌响应约为1.94~4.18km。据此,黄山在早白垩世的海拔高度可能达到2693~4776m。因此,黄山形成于地壳沉陷过程中的差异侵蚀,而不是地壳的阶段式隆升。
引用
收藏
页码:250 / 260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安徽黄山花岗岩岩石学、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研究 [J].
张舒 ;
张招崇 ;
艾羽 ;
袁万明 ;
马乐天 .
岩石学报, 2009, 25 (01) :25-38
[2]   中国东部燕山期和四川期岩石圈构造滑脱与岩浆起源深度 [J].
万天丰 ;
王亚妹 ;
刘俊来 .
地学前缘, 2008, (03) :1-35
[3]   火成岩组合与构造环境:讨论 [J].
邓晋福 ;
肖庆辉 ;
苏尚国 ;
刘翠 ;
赵国春 ;
吴宗絮 ;
刘勇 .
高校地质学报, 2007, (03) :392-402
[4]   花岗质岩石的基本问题 [J].
罗照华 ;
黄忠敏 ;
柯珊 .
地质论评, 2007, (S1) :180-226
[5]   皖浙赣断裂带的界定及其基本特征 [J].
余心起 ;
江来利 ;
许卫 ;
邱瑞龙 ;
杜建国 ;
戴圣潜 .
地学前缘, 2007, (03) :102-113
[6]   太行山中生代板内造山作用与华北大陆岩石圈巨大减薄 [J].
罗照华 ;
魏阳 ;
辛后田 ;
柯珊 ;
李文韬 ;
李德东 ;
黄金香 .
地学前缘, 2006, (06) :52-63
[7]   黄山地学研究综述 [J].
张理华 .
宿州师专学报, 2003, (04) :68-71+82
[8]   安徽黄山地区侏罗纪—白垩纪层序地层学特征 [J].
余心起 ;
王德恩 .
现代地质, 2001, (01) :27-34
[9]   皖南江南陆内造山带的基本特征与中生代造山过程 [J].
朱光 ;
刘国生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0, (02) :103-111
[10]   浙赣皖相邻地区A2型花岗岩 [J].
姜耀辉 ;
戚建中 ;
刘红樱 ;
王文岗 .
火山地质与矿产, 1999, (01) :4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