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部燕山期和四川期岩石圈构造滑脱与岩浆起源深度

被引:43
作者
万天丰 [1 ]
王亚妹 [2 ]
刘俊来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2]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关键词
岩石圈; 构造滑脱; 岩浆起源深度; 局部解耦; 过渡性岩石圈;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1 [岩浆]; P542.5 [];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070904 ;
摘要
较确切地研究岩石圈内部构造滑脱面在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时间和部位是当前大地构造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大量收集中国东部燕山期(205~135Ma)和四川期(135~52Ma)岩浆起源深度资料来判断岩石圈内部和底部是否存在局部的构造滑脱界面,是否发生层圈相互作用,是否发生部分的解耦现象,是一种可行的研究方法。研究表明,中国东部燕山期和四川期岩石圈板块的构造滑脱、圈层的解耦作用及相互作用主要集中在中地壳、莫霍面与区域性主干断层的交线附近,而岩石圈板块的底面却并不存在大幅度的滑移。中国东部燕山期和四川期岩浆活动比较发育的地区基本上都位于大兴安岭—山西西部—武陵山—十万大山一线以东地区,而在此线以西地区岩浆活动相当微弱。笔者认为,在侏罗—白垩纪时期,该线以西缺少岩浆活动的地区可能就是当时的大陆型岩石圈,而该线以东岩浆活动剧烈的地区可能就属于海陆过渡型岩石圈。中国东部岩石圈的转型和"变薄",不太可能是深部地幔羽、去根作用、深部地幔热物质上涌或大陆伸展作用的结果,也不太可能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有直接联系。
引用
收藏
页码:1 / 35
页数:35
相关论文
共 151 条
[1]   中国东部新生代岩石圈构造滑脱、岩浆活动和地震 [J].
王亚妹 ;
万天丰 .
现代地质, 2008, (02) :207-229
[2]   欧亚大陆及边缘海岩石圈的结构特性 [J].
朱介寿 .
地学前缘, 2007, (03) :1-20
[3]   中国大陆构造格架的动力学演化 [J].
刘光鼎 .
地学前缘, 2007, (03) :39-46
[4]   张八岭隆起南缘早白垩世火山岩稀土元素对比研究 [J].
牛漫兰 .
中国稀土学报, 2006, (06) :739-744
[5]   豫西熊耳山地区燕山期岩浆作用对金银成矿的制约因素 [J].
胡海珠 ;
李毅 .
矿产与地质, 2006, (Z1) :427-429
[6]   招掖金矿区带花岗岩与金成矿作用研究 [J].
刘晓煌 ;
王金荣 ;
孙兴丽 ;
蔡正红 ;
常华进 .
有色金属(矿山部分), 2006, (04) :15-20
[7]   湘东北应家山古近纪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意义 [J].
彭头平 ;
王岳军 ;
彭冰霞 ;
韦牡 .
地球化学, 2006, (04) :395-404
[8]   粤西白垩纪火山-侵入岩浆活动及其地质意义 [J].
耿红燕 ;
徐夕生 ;
SYOReilly ;
赵明 ;
孙涛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6, (07) :601-617
[9]   赣南大吉山花岗岩成岩与钨矿成矿年龄的研究 [J].
张文兰 ;
华仁民 ;
王汝成 ;
陈培荣 ;
李惠民 .
地质学报, 2006, (07) :956-962
[10]   九瑞地区中生代岩浆活动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J].
罗小洪 .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 2006, (02) :12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