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15 条
中国东部新生代岩石圈构造滑脱、岩浆活动和地震
被引:13
作者:

王亚妹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万天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机构:
[1]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2]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来源:
关键词:
岩石圈;
构造滑脱;
断裂;
岩浆活动;
地震作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2 [地震与地球构造];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岩浆活动比较发育的中国东部地区,通过研究岩浆起源深度来大致判断岩石圈底部和内部是否存在局部构造滑脱面是一种可行的研究方法。华北期(始新世—渐新世)的构造滑脱主要局限在岩石圈底面与先存的NW或E—W向与NNE向岩石圈断裂的交点附近。喜马拉雅期(中新世—早更新世)在先存的NNE和NE向3条岩石圈断裂(太行山断裂,郯庐断裂和东南沿海断裂)与岩石圈底面相交部位发生较强烈的滑脱。根据地震资料分析,新构造期(中更新世以来)的构造滑脱主要发生在莫霍面和中地壳附近,局部呈面状分布,但华南地区则不发育构造滑脱。现代的重力梯度带就是大陆岩石圈地幔与大洋岩石圈地幔的分界线,也是岩浆作用强烈与微弱区的分界,此界线从白垩纪到现代最大向东移动了大约200 km。作者认为,主干断层是造成岩石圈内构造滑脱的主导因素。中国东部新生代岩石圈内部不同圈层之间的构造滑脱作用与断层控制了板内岩浆活动和地震的性质、强度及空间分布。研究结果不支持在中国东部新生代岩石圈深部存在广泛的地幔羽和热地幔上隆作用,也不支持中国东部在新生代发生大规模的岩石圈拉张减薄作用的假说。
引用
收藏
页码:207 / 229
页数:23
相关论文
共 115 条
[1]
中国东部燕山期和四川期岩石圈构造滑脱与岩浆起源深度
[J].
万天丰
;
王亚妹
;
刘俊来
.
地学前缘,
2008, (03)
:1-35

万天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王亚妹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刘俊来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东部地区地震活动与构造应力场关系的有限元数值模拟
[J].
章纯
.
西北地震学报,
2007, (03)
:230-234+297

章纯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上海市地震局
[3]
苏北盆地新生代玄武岩中的地幔橄榄岩包体
[J].
刘建宏
;
闫峻
.
矿物岩石,
2007, (02)
:39-46

刘建宏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闫峻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4]
中国大陆岩石圈岩石学结构、类型与不均一性
[J].
邱瑞照
;
李廷栋
;
邓晋福
;
周肃
;
肖庆辉
;
叶天竺
;
耿树方
.
中国地质,
2006, (04)
:842-851

邱瑞照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邓晋福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周肃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肖庆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叶天竺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耿树方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5]
山东临朐新生代玄武岩携带的单斜辉石晶体中玻璃质熔体包裹体
[J].
张宏福
;
Eizo Nakamura
;
张瑾
;
Ishikawa Akira
.
科学通报,
2006, (13)
:1558-1564

张宏福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Eizo Nakamura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Institutefor Studyof the Earth’sInterior,Oka-yama Universityat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Ishikawa Akira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Institutefor Studyof the Earth’sInterior,Oka-yama Universityat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6]
辽河盆地欧利坨子富钾质火山岩特征与成因探讨附视频
[J].
张建龙
;
蒋少涌
;
白玉英
;
孙娜
;
王睿
.
高校地质学报,
2006, (02)
:271-280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蒋少涌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成矿作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成矿作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白玉英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辽河油田录井公司 成矿作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孙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油辽河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成矿作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王睿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油辽河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成矿作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7]
长白山天池火山粗面玄武岩的喷发历史与演化
[J].
樊祺诚
;
隋建立
;
王团华
;
李霓
;
孙谦
.
岩石学报,
2006, (06)
:1449-1457

樊祺诚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隋建立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8]
吉林伊通-大屯地区晚中生代-新生代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J].
张辉煌
;
徐义刚
;
葛文春
;
马金龙
.
岩石学报,
2006, (06)
:1579-1596

张辉煌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

徐义刚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

葛文春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

马金龙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
[9]
内蒙古集宁新生代玄武岩的K-Ar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及其深部动力学意义
[J].
张文慧
;
韩宝福
.
岩石学报,
2006, (06)
:1597-1607

张文慧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大学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韩宝福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大学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10]
河北阳原幔源包体的Sr-Nd同位素特征指示华北克拉通中部存在EMI型古老富集地幔
[J].
马金龙
;
徐义刚
.
科学通报,
2006, (10)
:1190-1196

马金龙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

徐义刚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