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盆地新生代玄武岩中的地幔橄榄岩包体

被引:5
作者
刘建宏 [1 ]
闫峻 [2 ]
机构
[1] 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2]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关键词
橄榄岩包体; 平衡温压; 岩石圈地幔; 苏北盆地; 新生代;
D O I
10.19719/j.cnki.1001-6872.2007.02.007
中图分类号
P588.145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苏北盆地盘石山和方山新生代玄武岩中广泛发育橄榄岩包体,以尖晶石二辉橄榄岩为主,少数为尖晶石方辉橄榄岩。盘石山橄榄岩的岩相学特征表明其经历过Ol+Cpx+Melt=Ol+Opx+Melt的反应过程,而方山橄榄岩的这种反应过程不明显,表明古老的岩石圈地幔物质在方山下部仍有残留。与华北地块东部早古生代地幔橄榄岩相比较,本地区橄榄岩包体中橄榄石的Fo值为0.89~0.90,斜方辉石的En值为0.88~0.90,表现为饱满玄武质组分的特点,表明从早古生代至新生代期间经历了岩石圈的减薄和岩石圈地幔的置换。平衡温压估算结果表明,方山橄榄岩平衡温度为985℃~1 081℃,平衡压力为1.65 GPa~2.61 GPa,对应的深度为53 km~84 km;盘石山橄榄岩平衡温度为940℃~1 010℃,平衡压力为0.90 GPa~2.07 GPa,对应的深度为29 km~66 km。盘石山橄榄岩包体的起源深度小于方山,苏北盆地新生代时期岩石圈地幔的厚度约为50 km,位于岩石圈30 km~80 km之间。
引用
收藏
页码:39 / 46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鲁东晚白垩世玄武岩及其中幔源包体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 [J].
闫峻 ;
陈江峰 ;
谢智 ;
高天山 ;
K.A.Foland ;
张希道 ;
刘明伟 .
岩石学报, 2005, (01) :101-114
[2]   尖晶石在地幔橄榄岩部分熔融和亚固相平衡过程中的化学指示——实验研究及在自然岩石中的应用 [J].
李建平 ;
J.Kornprobst ;
A.Provost .
地质学报, 1995, (02) :169-184
[3]   适用于幔源包体的地质温度计 [J].
徐义刚 .
岩石学报, 1993, (02) :167-180
[4]   辽宁复县地区古生代岩石圈地幔特征 [J].
路凤香 ;
韩柱国 ;
郑建平 ;
任迎新 .
地质科技情报, 1991, (S1) :2-20+141
[5]   下扬子地区符离集—奉贤地震测深资料解释 [J].
张四维 ;
张锁喜 ;
唐荣余 ;
梁中华 ;
宋文荣 ;
唐建民 ;
刘建达 ;
宋建军 .
地球物理学报, 1988, (06) :637-648
[6]   皖苏若干新生代火山岩的钾氩年龄和铅锶同位素特征 [J].
陈道公 ;
彭子成 .
岩石学报, 1988, (02) :3-12
[7]  
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及深源岩石包体[M]. 科学出版社 , 鄂莫岚,赵大升主编, 1987
[8]   CHEMICAL CONTROL OF AL-SOLUBILITY IN ORTHO-PYROXENE AND ITS IMPLICATIONS ON PYROXENE GEOTHERMOMETRY [J].
SACHTLEBEN, T ;
SECK, HA .
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1981, 78 (02) :157-165
[9]  
The transition between spinel lherzolite and garnet lherzolite, and its use as a Geobarometer[J] . Hugh St. C. O’Neill.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 1981 (2)
[10]   GARNET-ORTHOPYROXENE AND ORTHOPYROXENE-CLINOPYROXENE RELATIONSHIPS IN SIMPLE AND COMPLEX SYSTEMS [J].
WOOD, BJ ;
BANNO, S .
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1973, 42 (02) :109-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