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晚白垩世玄武岩及其中幔源包体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49
作者
闫峻
陈江峰
谢智
高天山
K.A.Foland
张希道
刘明伟
机构
[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化学地球动力学实验室
[2] 美国俄亥俄州州立大学地质科学系
[3] 山东省地质调查院
[4] 山东省地质调查院 合肥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
[5] 广州
[6] 合肥
[7] 潍坊
[8] 潍坊
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
关键词
玄武岩; 40Ar-39Ar年龄; 包体; 岩石圈; 减薄; 胶州;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45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山东胶莱盆地大西庄的王氏群玄武岩属于高钛碱性岩系列,全岩40Ar-39Ar年龄为73.2±0.3Ma,形成于晚白垩世岩石富N2O,Mg#值为63-66,(Ne-Hy-Q)值为6.03-10.05,轻稀土富集,(La/Yb)N比值为11.18-12.56,重稀土有一是程度的分异,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Tb显著正异常,Zr轻微正异常,具有与大陆板内碱性玄武岩类似的特征。εNd(T)值为7.08-7.55,87Sr/86Sr(T)比值为0.7035-0.7038,反映了玄武岩浆来源于亏损的地幔源区,在上升过程中几乎没有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原始玄武岩浆由软流圈和新生岩石圈地幔分别部分熔融产生的熔体相混合而形成,起源深度为50-70km。玄武岩含有幔源包体,岩石类型为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包体的温压估算结果为T=1010-1140℃,P=20kb。包体的矿物相与平衡温压估算值以及玄武岩浆起源深度估计值表明,胶州地区晚白垩世时岩石圈厚度大约为60-70km,岩石圈地幔具有新生的性质。因此,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发生在125-73Ma之间。此后,中国东部进入了统一的以拉张为主的动力学背景之下。
引用
收藏
页码:101 / 114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 [1] 胶东超大型金矿的形成与中生代华北大陆岩石圈深部过程[J]. 周新华,杨进辉,张连昌.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2(S1)
  • [2] 山东济阳拗陷第三纪玄武岩的铅同位素研究
    沈渭洲
    赵连泽
    赵明
    孔庆友
    蔡元峰
    [J]. 地质学报, 2002, (01) : 33 - 38
  • [3] 济阳拗陷第三纪玄武岩的Nd-Sr同位素研究
    沈渭洲
    赵连泽
    赵明
    孔庆友
    蔡元峰
    [J]. 岩石学报, 2002, (01) : 47 - 58
  • [4] 论胶东地区中生代岩石圈减薄的证据及其动力学机制
    徐贵忠
    周瑞
    闫臻
    佘宏全
    王艺芬
    杨茂森
    李兵
    [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1, (04) : 368 - 380
  • [5] 鲁东胶莱盆地青山组火山岩的40Ar-39Ar定年——以五莲分岭山火山机构为例
    邱检生
    王德滋
    罗清华
    刘洪
    [J]. 高校地质学报, 2001, (03) : 351 - 355
  • [6]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火山作用的pTtc模型与岩石圈演化
    许文良
    王冬艳
    王嗣敏
    [J].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2000, (04) : 329 - 335
  • [7] 论燕山运动的深部地球动力学本质
    吴福元
    孙德有
    张广良
    任向文
    [J]. 高校地质学报, 2000, (03) : 379 - 388
  • [8] 辽西阜新中生代玄武岩中深源捕虏体的岩石学和矿物化学研究
    郑常青
    许文良
    王冬艳
    [J]. 岩石学报, 1999, (04) : 616 - 622
  • [9] 中国东部中生代岩浆作用与岩石圈减薄
    吴福元
    孙德有
    [J].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1999, (04) : 313 - 318
  • [10] 浙闽沿海早白垩世玄武岩锶、钕、铅同位素特征——古老富集型地幔的证据
    杨祝良
    沈渭洲
    陶奎元
    沈加林
    [J]. 地质科学, 1999, (01) : 62 -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