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9 条
吉林伊通-大屯地区晚中生代-新生代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52
作者:
张辉煌
[1
]
徐义刚
[1
]
葛文春
[2
]
马金龙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
[2]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来源:
关键词:
地球化学特征;
岩石圈演化;
熔体-岩石圈相互反应;
地幔动态熔融模型;
玄武岩深度反演;
伊通;
大屯;
吉林;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45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吉林伊通-大屯地区有长达80Ma的火山喷发历史,为探讨该区深部地质演化提供了条件。从晚白垩长春大屯火山(92.5±0.5Ma)到伊舒地堑内第三纪伊通火山群(31Ma、9~15Ma),玄武岩碱性逐渐增强,Dy/Yb比值逐渐升高,根据地幔动态熔融模型计算获得的玄武岩最终形成深度由约50km变深至110km。根据岩石圈盖效应推测该区晚白垩纪以来岩石圈厚度逐渐增厚。伊通第三纪碱性玄武岩显示了均一的地球化学组成;类似洋岛玄武岩(OIB)的微量元素分配模式和Nb/U比值,以及低(87Sr/86Sr)i、正εNd(t)同位素特征暗示它主要来源于软流圈。与第三纪碱性玄武岩相比,晚白垩大屯拉斑玄武岩具有相对偏高的Ni、Cr和Sc,高Ba/Th、Rb/Nb、Ba/Nb比值,高(87Sr/86Sr)i和低(143Nd/144Nd)i。这些特征可能与软流圈熔体与古老富集地幔之间的相互反应有关。伊通-大屯玄武岩的演化特征反映了岩石圈在板内岩浆作用中所担当的不同角色:第三纪时,岩石圈并没有在物质上直接参与岩浆作用,但岩石圈对上涌软流圈起到了机械阻挡作用;而在晚白垩岩浆作用中,岩石圈的间接和直接作用都得到了体现。
引用
收藏
页码:1579 / 1596
页数:18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