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次盛冰期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沉积相和古地理

被引:58
作者
李从先
陈庆强
范代读
张家强
杨守业
机构
[1] 同济大学教育部海洋地质开放实验室!上海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末次盛冰期; 古河谷; 古河间地; 硬粘土层; 古气候;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31 [古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0903 ;
摘要
未次盛冰期低海平面期间,长江三角洲地区可划分为2个古地理单元:古河谷和古河间地.下切河谷底部侵蚀面和古河间地顶面构成了冰后期海侵沉积旋回的底界面,它相当于层序地层学中的层序界面.位于河口湾—浅海相中的最大海侵面将冰后期海侵沉积旋回分为其下的海侵层序和其上的海退层序.随着δ18O3期的海平面下降,长江开始下切,至δ18O2期低海面时形成巨大的下切河谷.冰后期海平面上升引发的海侵造成了长江古河谷系的充填和河床、河漫滩—河口湾和部分河口湾—浅海相的形成,尔后的进积产生了部分河口湾—浅海相及三角洲相等.溯源堆积是产生下部河流沉积单元的主要过程,其中河漫滩沉积中出现的潮汐层理和少量小个体有孔虫说明了海洋因素的影响,河口湾—浅海相泥质沉积主要形成于最大海侵之时,三角洲的进积则产生了具有多期河口坝的三角洲.古河间地表面的硬粘土层经历了沉积和成壤作用交替、持续成壤作用和早期成岩作用,它们大致分别对应于δ18O3期、δ18O2期和δ18O1期,硬粘土层中留下了这3种作用的烙印.长江三角洲古河间地的古土壤母质属河漫滩相.持续成壤阶段河流基面和地下水位均较低,年降雨量约为 500~800mm,相当于现今的温带地区,干湿周期变化明显,地下水升降频繁.所有这些表明,当时并非
引用
收藏
页码:12 / 25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Evolution of radiative sand ridge field of the South Yellow Sea and its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J].Ying Wang;Dakui Zhu;Kunyuan You;Shaoming Pan;Xiaodong Zhu;Xinqing Zou;Yongzhan Zhang.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Earth Sciences.1999, 1
[2]   苏北陆上潮成砂体的特征和古环境演化 [J].
李从先 ;
张家强 ;
杨守业 ;
范代读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8, (05) :418-424
[3]   晚第四纪长江和钱塘江河口三角洲地区的层序界面和沉积间断 [J].
李从先 ;
张桂甲 .
自然科学进展, 1996, (04) :79-87
[4]   晚第四纪长江三角洲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初步研究 [J].
李从先,张桂甲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6, (03) :13-24
[5]   长江三角洲地区晚更新世地层中的古土壤特征 [J].
李萍 ;
孙和平 .
上海地质, 1991, (01) :16-24
[6]   论上海地区的第四纪海进 [J].
闵秋宝 ;
汪品先 .
同济大学学报, 1979, (02) :109-128
[7]  
植物硅酸体研究及应用.[M].王永吉;吕厚远著;.海洋出版社.1993,
[8]  
中国土壤元素背景值.[M].国家环境保护局主持;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主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