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氏木霉产纤维素酶系各组分分泌特性

被引:8
作者
吴石金
罗锡平
夏一峰
机构
[1] 浙江工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
[2] 浙江林学院工程学院
关键词
生物化学; 里氏木霉; 纤维素酶系; 产酶特性; 均衡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556 [水解酶];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液体发酵条件下,以纤维素粉或麦麸为不同碳源及添加碳酸钙和酵母膏对里氏木霉产纤维素酶系不同组分的最高酶活、比酶活及其形成时间、分泌规律等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以纤维素粉或麦麸为不同碳源时,各组分的最高酶活、酶活比及其形成时间均有较大差异,并以混合碳源(1 0%纤维素粉+2 0%麦麸)时为最佳,内切型β 1,4 葡聚糖酶(C1)外节型β 1,4 葡聚糖酶(Cx)和β 葡萄糖苷酶(BG)的最高酶活分别达到76 18×10-5,313 25×10-5和135 59×10-5mol·s-1,比酶活分别为72 18×10-5,331 57×10-5和124 29×10-5mol·s-1,最高酶活形成时间为9~10d。添加碳酸钙可明显提高C1和Cx的最高酶活及提高C1的比酶活,降低BG的最高酶活及比酶活和缩短C1和Cx的最高酶活形成时间;添加酵母膏能明显提高BG最高酶活但降低其酶活比;而C1和Cx的比酶活和最高酶活则随其浓度变化而增减不一。3种组分酶的分泌规律和酶系的均衡性极不相同,其中对BG的影响较为滞后。图3表3参12
引用
收藏
页码:38 / 42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里氏木霉的纤维素酶产生条件研究 [J].
张加春 ;
王权飞 ;
余尊祥 ;
慕跃林 ;
张晓宗 ;
黄遵锡 .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0, (03) :21-23
[2]   黑曲霉产纤维素酶的研究 [J].
余晓斌 ;
李晓华 ;
丁建琴 .
生物技术, 1997, (04) :13-15
[3]   碳源对固定化里氏木霉合成纤维素酶的影响 [J].
夏黎明 ;
萧庆 ;
余世袁 .
纤维素科学与技术, 1994, (Z1) :72-77
[4]   影响固定化里氏木霉合成纤维素酶的动力学因素 [J].
夏黎明,余世袁,程芝 .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4, (03) :7-12
[5]   青霉的纤维素酶抗降解物阻遏突变株的选育 [J].
曲音波 ;
高培基 ;
王祖农 .
真菌学报, 1984, (04) :238-243+258
[6]  
基础生物化学[M]. 广西民族出版社 , 焦鸿俊主编, 1995
[7]  
生化技术导论[M]. 人民教育出版社 , 中山大学生物系生化微生物学教研室 编, 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