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秋季真光层深度空间分布及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估算

被引:37
作者
张运林 [1 ]
冯胜 [1 ]
马荣华 [1 ]
刘明亮 [2 ]
秦伯强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2] 南京农业大学
关键词
太湖; 真光层深度; VGPM模型; 叶绿素a; 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43.3 [湖泊、水库];
学科分类号
081501 ;
摘要
基于2004年10月对全湖67个采样点水下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PAR)和各光学活性物质浓度的测定,分析了真光层深度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利用实测的叶绿素a浓度,真光层深度,PAR强度,由水温计算得到的最佳固碳速率以及由经纬度计算的日照周期等,在垂向归纳模型(vertically generalized production model:VGPM)的支持下估算了全湖秋季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真光层深度的变化范围为0.37-5.27m(均值为1.52±1.06m),高值出现在东太湖、胥口湾、东西山之间等水生植物分布茂盛的草型湖区,而在梅梁湾、湖心区以及西南面的开阔湖区真光层深度均较小.回归分析显示,真光层深度主要受制于非色素颗粒物浓度,浮游植物和溶解性有机物的贡献相对要小得多.叶绿素a浓度和VGPM模型估算的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变化范围分别1.21-53.59μg/L、77.4-2484.9mg/(m2·d),其时空分布基本一致,高值出现在富营养化的藻型湖区梅梁湾,低值出现在胥口湾和西南开阔湖区.VGPM模型和经验模式对比结果显示两者值比较接近并存在显著相关(r2=0.79,p<0.0001),两类模型全湖的均值分别为694.5±492.0、719.8±315.4mg/(m2·d),但由于VGPM模型考虑到真光层深度、温度、PAR强度以及日照周期对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其变化范围明显大于经验模型,也更能反映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变化.
引用
收藏
页码:380 / 388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太湖典型湖区真光层深度的时空变化及其生态意义 [J].
张运林 ;
秦伯强 ;
胡维平 ;
王苏民 ;
陈宇炜 ;
陈伟民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6, (03) :287-296
[2]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沉积物再悬浮对水下光场的影响研究——以龙感湖和太湖为例.[J].张运林;秦伯强;朱广伟;高光;罗潋葱;陈伟民;.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5, S2
[3]   太湖梅梁湾春季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 [J].
张运林 ;
秦伯强 ;
陈伟民 ;
陈宇炜 ;
高光 .
湖泊科学, 2005, (01) :81-86
[4]   太湖梅梁湾浮游植物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 [J].
张运林 ;
秦伯强 ;
陈伟民 ;
高光 ;
陈宇炜 .
应用生态学报, 2004, (11) :2127-2131
[5]   东海初级生产力遥感反演及其时空演化机制 [J].
李国胜 ;
王芳 ;
梁强 ;
李继龙 .
地理学报, 2003, (04) :483-493
[6]   太湖梅梁湾水体中初级生产力的光学检测 [J].
杨顶田 ;
陈伟民 ;
陈宇炜 ;
张运林 ;
季江 .
湖泊科学, 2002, (04) :363-368
[7]   浮游植物叶绿素a含量测定方法的比较测定 [J].
陈宇炜 ;
高锡云 .
湖泊科学, 2000, (02) :185-188
[8]   太湖梅梁湾口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及其相关因素关系的研究 [J].
蔡后建 ;
陈宇伟 ;
蔡启铭 ;
高锡芸 .
湖泊科学, 1994, (04) :340-347
[9]   A comparison of the seasonality and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phytoplankton biomass and production in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gyres of the Subarctic Pacific using multi-sensor satellite data [J].
Goes, JI ;
Sasaoka, K ;
Gomes, HDR ;
Saitoh, S ;
Saino, T .
JOURNAL OF OCEANOGRAPHY, 2004, 60 (01) :75-91
[10]  
Processes of coastal upwelling and carbon flux in the Cariaco Basin.[J].Frank Muller-Karger;Ramon Varela;Robert Thunell;Yrene Astor;Haiying Zhang;Remy Luerssen;Chuanmin Hu.Deep-Sea Research Part II.2004,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