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源机制解分类与川滇及邻近地区最新变形特征

被引:25
作者
马文涛 [1 ]
徐锡伟 [1 ]
曹忠权 [2 ]
于贵华 [1 ]
李海鸥 [1 ]
徐长朋 [1 ]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拉萨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2] 西藏自治区地震局,拉萨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地震分类; 地壳变形; 地壳块体; 川滇及邻近地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33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以位错理论为依据探讨了地震分类的理论基础,利用美国哈佛大学1977—2008年的震源机制解资料,采用地震三角形分类法,研究了中国川滇及邻近地区震源机制解124例,从地壳脆性变形的角度分析了川滇次级块体的变形形式。结果表明:整体上川滇及邻区的走滑断层、逆冲断层和正断层具有明显的分区性特征,受青藏高原SE方向的挤压,沿着鲜水河断裂带、安宁河断裂带、则木河断裂带和小江断裂带产生了大的剪切位移和变形带;同时,受缅甸弧挤压和四川盆地的阻挡,在缅甸弧前端和龙门山断裂带等地形成了强烈的挤压区,在云南大部分区域形成了扇形剪切应力变形区;而沿鲜水河断裂带、安宁河断裂带、则木河断裂带和小江断裂带所产生的大的剪切位移和变形直接作用在红河断裂带上,造成红河断裂带呈右旋向SE方向错动,引起其后延金沙江断裂至丽江-小金河断裂之间形成大的应力拉张区,构成了现今川滇及邻区地壳变形的最新格局。
引用
收藏
页码:926 / 934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川滇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区及动力学意义 [J].
崔效锋 ;
谢富仁 ;
张红艳 .
地震学报, 2006, (05) :451-461
[2]   中国及邻区震源机制解的分区特征 [J].
崔效锋 ;
谢富仁 ;
赵建涛 .
地震地质, 2005, (02) :298-307
[3]   地震三角形分类图解法与华北地区地震成因分析 [J].
马文涛 ;
徐锡伟 ;
徐平 ;
于贵华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4, (02) :379-385
[4]  
川滇地区活动块体最新构造变动样式及其动力来源[J]. 徐锡伟,闻学泽,郑荣章,马文涛,宋方敏,于贵华.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S1)
[5]  
中国大陆的强震活动与活动地块[J]. 张培震,邓起东,张国民,马瑾,甘卫军,闵伟,毛凤英,王琪.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S1)
[6]   由多个小震推断的青甘和川滇地区地壳应力场的方向特征 [J].
许忠淮 ;
汪素云 ;
黄雨蕊 ;
高阿甲 ;
金小锋 ;
常向东 .
地球物理学报, 1987, (05) :476-486
[7]  
构造物理学概论[M]. 地震出版社 , 马瑾 著,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