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滇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区及动力学意义

被引:124
作者
崔效锋
谢富仁
张红艳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关键词
川滇地区; 应力场; 应力分区; 动力学机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727 [];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利用震源机制解确定应力分区的逐次收敛法,并结合水压致裂原地应力测量结果和断层滑动反演资料,对川滇地区应力分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厘定.结果表明,2条北北西向近似平行的应力转换带将川滇地区分成3个应力区,2条应力转换带之间形成的川滇应力区的最大主应力σ1方位正好也是北北西向.川滇应力区东边界(东边的应力转换带)基本上与川滇菱形块体的东边界相吻合;川滇应力区西边界(西边的应力转换带)与川滇菱形块体的西边界并不完全一致,西边的应力转换带的北段基本沿金沙江断裂带,与川滇菱形块体的西边界相一致,往南应力转换带并没有继续沿着川滇菱形块体的西南边界红河断裂带,与东边的应力转换带形成交会,而是延续北北西走向,应力转换带的南段与营盘山断裂带相重合.认为,在印度板块北移,青藏高原东侧物质南东向侧移,以及华南块体强烈阻挡的共同作用下,川滇地区构造应力场格局并不完全受已有构造的控制,而很有可能形成新的应力转换带.
引用
收藏
页码:451 / 461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昆明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分析 [J].
王绍晋 ;
龙晓帆 ;
余庆坤 .
地震研究, 2005, (02) :178-184
[2]   川滇地区活动地块现今地壳形变特征 [J].
乔学军 ;
王琪 ;
杜瑞林 .
地球物理学报, 2004, (05) :806-812
[3]   中国大陆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区 [J].
谢富仁 ;
崔效锋 ;
赵建涛 ;
陈群策 ;
李宏 .
地球物理学报, 2004, (04) :654-662
[4]   川滇地区现代地壳运动速度场和活动块体模型研究 [J].
吕江宁 ;
沈正康 ;
王敏 .
地震地质, 2003, (04) :543-554
[5]  
川滇地区活动块体最新构造变动样式及其动力来源[J]. 徐锡伟,闻学泽,郑荣章,马文涛,宋方敏,于贵华.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S1)
[6]   川滇地块的震源力学机制、运动速率和活动方式 [J].
程万正 ;
刁桂苓 ;
吕弋培 ;
张永久 ;
李桂芳 ;
陈天长 .
地震地质, 2003, (01) :71-87
[7]   塑性流动网络控制下川滇菱形块体及邻区构造应力场与地震构造 [J].
王绳祖 ;
张流 .
地震地质, 2002, (03) :324-334
[8]   四川沐川5.7级震群子序列的震源参数变化 [J].
程万正 ;
李桂芳 ;
乔惠珍 ;
陈天长 .
中国地震, 2002, (02) :85-95
[9]   东亚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图的编制 [J].
许忠淮 .
地震学报 , 2001, (05) :492-501
[10]   利用P波初动和短周期P,S波振幅测定川滇地区地震震源机制解和应力场 [J].
陈天长 ;
堀内茂木 ;
郑斯华 .
地震学报, 2001, (04) :436-440+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