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性流动网络控制下川滇菱形块体及邻区构造应力场与地震构造

被引:7
作者
王绳祖
张流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构造物理开放实验室
[2]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构造物理开放实验室 北京
[3] 北京
关键词
塑性流动网络; 构造应力场; 地震带; 地震构造带; 视成熟度; 川滇菱形块体;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2 [地震与地球构造];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川滇地区位于中东亚塑性流动网络系统东南部 ,研究区内岩石圈下层含右向网带 6条和左向网带 16条 ,受其控制在多震层内形成相应的地震带。多震层和岩石圈下层的构造应力场在总趋势上基本一致 ,进一步证明了下层网状流动对上层的控制。沿网带以不同交角展布的发震断裂组成地震构造带 ,其中多数右向地震构造带已发育成熟 (视成熟度Λ≥ 0 .8) ,而左向带除大理 -通海和腾冲 -景洪两带接近成熟外 ,多数的Λ值显著小于 0 .8。“川滇菱形块体”因塑性流动网络的存在和块体边界的变迁 ,其现今构造和动力学涵义有待探讨。
引用
收藏
页码:324 / 334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小江活动断裂带.[M].宋方敏等著;.地震出版社.1998,
[2]  
鲜水河-小江断裂带.[M].李?主编;.地震出版社.1993,
[3]  
中国岩石圈动力学概论.[M].《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地图集》编委会编;丁国瑜主编;.地震出版社.1991,
[4]  
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地图集.[M].国家地震局《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地图集》编委会编制;马杏垣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1989,
[5]  
中国地震等烈度线图集.[M].国家地震局全国地震烈度区划编图组汇 编.地震出版社.1979,
[6]   利用震源机制解对中国西南及邻区进行应力分区的初步研究 [J].
崔效锋 ;
谢富仁 .
地震学报, 1999, (05) :513-522
[7]   由震源机制解反演中国大陆现代构造应力场 [J].
杜兴信 ;
邵辉成 .
地震学报, 1999, (04) :18-24
[8]   龙陵-澜沧断裂带双震型强震活动破裂模型讨论 [J].
周瑞琦 ;
虢顺民 ;
何蔚 .
地震地质, 1998, (03) :70-76
[9]   亚洲中东部“塑性流动-地震”网络系统及板内构造单元 [J].
王绳祖,张宗淳 .
中国地震, 1994, (03) :238-250
[10]   亚洲大陆岩石圈多层构造模型和塑性流动网络 [J].
王绳祖 .
地质学报, 1993, (01) :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