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32 条
长江经济带PM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91
作者:
杨冕
[1
,2
]
王银
[1
]
机构:
[1]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 不详
来源: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PM2.5;
时空特征;
影响因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13 [粒状污染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大气细颗粒物(PM2.5)因其对空气环境质量乃至人类健康的巨大危害而逐渐引起学者们的关注。本文以我国综合实力最强、战略支撑作用最为突出的区域之一——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基于城市级空气质量监测数据,运用地理学时空分析与GIS可视化方法探索并呈现了2015年长江经济带PM2.5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空间回归模型考察了PM2.5浓度与区域城市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就空间特征而言,长江中下游地区PM2.5污染较长江上游地区更为严重,长江北岸地区比长江南岸地区更为严重;PM2.5高浓度集聚地带主要位于鄂皖苏大部分地区,与空气质量较佳的云南及其周边地区呈"对角"分布状态。长江经济带内城市间PM2.5浓度存在着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且自相关性随距离增大而不断减弱,其门槛尺度约为900 km;在这一范围内,PM2.5空间集聚效应较为明显。就时间特征而言,冬季PM2.5浓度相对较高,春秋两季次之,夏季空气质量最好;各地区浓度分布在年初相对离散,后有所趋同。此外,PM2.5与其他类型的大气污染物(如SO2、NO2、O3)浓度两两之间均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暗示大气污染物从原发污染演变为二次污染,形成恶性循环。空间回归分析结果表明,PM2.5污染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假说;且人口密度、公共交通运输强度均在不同程度上导致长江经济带PM2.5浓度的升高。最后,从区域性联防联控、不同类型大气污染物协同治理、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等方面为长江经济带的大气环境治理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引用
收藏
页码:91 / 100
页数:10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