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背景下城中村流动儿童的空间感知——以广州市天河区石牌村为例

被引:11
作者
陈淳
朱竑
机构
[1]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流动儿童; 空间感知; 情感; 城中村; 城镇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669.5 [青少年];
学科分类号
1204 ;
摘要
采用绘制感知地图、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的方法,以广州市天河区石牌村为例,从情感的微观视角探讨城中村流动儿童的空间感知。研究发现:流动儿童的空间感知有积极和消极两种情感。带来积极感知的空间为:与父母在一起的家、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公园、配备儿童游乐设施的小区、社区购物场所、城中村的小平地和操场;带来消极感知的空间为:高档的商业化空间、本地人管理的文化站、城中村街道和街边的烧烤店。城中村流动儿童的空间感知受结构性因素和能动性因素的双重影响,流动儿童的主体能动性强化了他们对城市空间的积极感知。研究强调流动儿童的主体性以及他们对空间意义的重构,并借此思考城镇化背景下流动儿童与城市之间的关系,补充了国内地理学对儿童移民研究的缺乏。
引用
收藏
页码:110 / 117+191 +19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我国流动儿童生存和发展:问题与对策——基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J].
段成荣 ;
吕利丹 ;
王宗萍 ;
郭静 .
南方人口, 2013, 28 (04) :44-55+80
[2]   中国城市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研究述评 [J].
熊猛 ;
叶一舵 .
心理科学进展, 2011, 19 (12) :1798-1813
[3]   中国城市“新移民”聚居区居住满意度研究——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例 [J].
李志刚 .
城市规划, 2011, 35 (12) :75-82
[4]   生活情境中的情感归属与身体归属——流动儿童城市认同研究 [J].
王开庆 ;
王毅杰 .
中国青年研究, 2011, (03) :69-75
[5]   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生长发育与营养状况分析 [J].
陈丽 ;
王晓华 ;
屈智勇 .
中国特殊教育, 2010, (08) :48-54
[6]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若干特点及其对社会工作的启示意义 [J].
曾守锤 ;
章兰根 .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3 (04) :31-35
[7]   我国“类贫民窟”的形成逻辑——关于城中村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研究 [J].
蓝宇蕴 .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7, (05) :147-153
[8]   “城中村”:存续前提下的转型——兼论“城中村”改造的可行性模式 [J].
魏立华 ;
闫小培 .
城市规划, 2005, (07) :9-13+56
[9]   从乡村到都市:融入与隔离——关于民工与城市居民社会距离的实证研究 [J].
郭星华 ;
储卉娟 .
江海学刊, 2004, (03) :91-98
[10]   社会不可忽视的一个新群体——论流动儿童所面临的畸形社会化 [J].
张翼 ;
风笑天 .
当代青年研究, 2003, (01) :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