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LM模型的中国碳排放格网化空间分布模拟

被引:13
作者
刘永伟 [1 ,2 ]
闫庆武 [2 ]
机构
[1] 不详
[2]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3] 不详
[4] 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
[5] 不详
关键词
碳排放; SLM模型; 格网化; 空间分布;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321 [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
学科分类号
083305 ; 1204 ;
摘要
以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二氧化碳信息分析中心的中国碳排放数据、统计年鉴中的分省化石能源消费与水泥产量数据为基础,选取NDVI植被指数、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GDP、工业总产值、人口5个指标,对中国2000年及2010年的分省碳排放结果采用5km×5km格网,运用空间滞后回归模型(SLM)进行空间分布模拟,并对空间模拟结果进行误差分析及纠正,获得2000年及2010年地均碳排放强度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中国地均碳排放强度存在以下特征:区域差异分布特征明显,主要表现为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逐渐变小;存在几个明显高值热点及低值冷点区域;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域差异特征越发明显,冷点和热点区域分布特征更加显著;2010年各地区地均碳排放强度明显大于2000年。
引用
收藏
页码:76 / 80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基于中国的省际面板数据 [J].
吴振信 ;
谢晓晶 ;
王书平 .
中国管理科学, 2012, 20 (03) :161-166
[2]   中国森林土壤碳储量与土壤碳过程研究进展 [J].
刘世荣 ;
王晖 ;
栾军伟 .
生态学报, 2011, 31 (19) :5437-5448
[3]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 [J].
洪国志 ;
胡华颖 ;
李郇 .
地理学报, 2010, 65 (12) :1548-1558
[4]   1850—2008年中国及世界主要国家的碳排放——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Ⅰ [J].
朱江玲 ;
岳超 ;
王少鹏 ;
方精云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46 (04) :497-504
[5]   碳排放与社会经济发展——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Ⅱ [J].
王少鹏 ;
朱江玲 ;
岳超 ;
方精云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46 (04) :505-509
[6]   2050年中国碳排放量的情景预测——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Ⅳ [J].
岳超 ;
王少鹏 ;
朱江玲 ;
方精云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46 (04) :517-524
[7]   1995—2007年我国省区碳排放及碳强度的分析——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Ⅲ [J].
岳超 ;
胡雪洋 ;
贺灿飞 ;
朱江玲 ;
王少鹏 ;
方精云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46 (04) :510-516
[8]   北京耕地土壤重金属空间自回归模型及影响因素 [J].
霍霄妮 ;
李红 ;
孙丹峰 ;
张微微 ;
周连第 ;
李保国 .
农业工程学报, 2010, 26 (05) :78-82
[9]   2050年大气CO2浓度控制:各国排放权计算 [J].
丁仲礼 ;
段晓男 ;
葛全胜 ;
张志强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9, 39 (08) :1009-1027
[10]   温室气体排放评价指标及其定量分析 [J].
张志强 ;
曲建升 ;
曾静静 .
地理学报, 2008, (07) :693-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