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空两栖航行器的综述与分析

被引:11
作者
刘相知 [1 ,2 ]
崔维成 [2 ]
机构
[1] 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
[2] 西湖大学工学院深海技术研究中心
关键词
潜空两栖航行器; 跨介质运动; 无人飞行器; 潜水器; 综述;
D O I
10.19693/j.issn.1673-3185.01901
中图分类号
U674.941 [潜水船]; V271 [飞机];
学科分类号
082401 ; 082503 ;
摘要
潜空两栖航行器是一种既可以在水下潜行又可以在空中飞行的航行器,由于其在军事和民用领域的潜在广泛应用前景而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种潜空跨介质航行器的设计要求,介绍飞行器、水面船舶和潜水器等航行器在不同介质中的特性,对这三者进行简要的对比分析,并总结潜空跨介质航行器可能的特性。根据总体结构,现有的潜空两栖航行器被分为3类:固定翼航行器、旋翼航行器和仿生航行器,简要介绍每种类别的典型样机。最后,讨论潜空两栖航行器的关键技术和挑战。
引用
收藏
页码:1 / 14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中国潜水器研究与开发综述(英文) [J].
崔维成 .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Application, 2018, 17 (04) :459-470
[2]   水空两栖跨介质无人飞行器研究现状 [J].
杨兴帮 ;
梁建宏 ;
文力 ;
王田苗 .
机器人, 2018, 40 (01) :102-114
[3]   旋翼类飞行潜航器的发展及关键技术 [J].
刘安 ;
冯金富 ;
廖保全 ;
李永利 ;
郭桃平 .
舰船科学技术, 2017, 39 (05) :1-6
[4]   国外跨介质飞行器发展历程及启示 [J].
何肇雄 ;
郑震山 ;
马东立 ;
周峤 .
舰船科学技术, 2016, 38 (09) :152-157
[5]   一种可变形跨介质航行器气动/水动特性分析 [J].
廖保全 ;
冯金富 ;
齐铎 ;
李永利 ;
余宗金 .
飞行力学, 2016, 34 (03) :44-47+57
[6]   微小型四旋翼飞行器的研究现状与关键技术 [J].
聂博文 ;
马宏绪 ;
王剑 ;
王建文 .
电光与控制, 2007, (06) :113-117
[7]  
多旋翼水空两栖跨域海洋机器人[P]. 胡志强;杨翊;耿令波;王超.中国专利:CN108128450B,2018-06-08
[8]  
一种水空两用垂直跨越航行器[P]. 王海晏,吝科,王领,杨海燕,张晓强,程相东,徐保伟. 中国专利:CN203318067U, 2013-12-04
[9]  
航空材料学[M]. 国防工业出版社 , 康进兴, 2013
[10]   Wind and water tunnel testing of a morphing aquatic micro air vehicle [J].
Siddall, Robert ;
Ancel, Alejandro Ortega ;
Kovac, Mirko .
INTERFACE FOCUS, 2017, 7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