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溪群”构造属性的再认识与思考

被引:24
作者
何科昭
赵崇贺
乐昌硕
周正国
聂泽同
邰道乾
叶木丹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江西地矿局赣东北地质大队!上饶,
关键词
板溪群; 江南古陆; 造山带; 蛇绿混杂岩;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 [构造地质学];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90 年代初以来,中国地质学者先后在浙、皖、赣、湘的“板溪群”及震旦系中发现了古生代的生物化石。因此,再次将“板溪群”是否是前震旦纪的一个变质地层单位、江南古陆是否存在以及华南大地构造格局是否需要重新厘定等问题提了出来。1993 年笔者于赣东北蛇绿混杂岩带内的“双桥山群”岩块中,首次发现了含晚古生代的放射虫硅质岩。1996 年又在该混杂岩带多处的“双桥山群”岩块和“下震旦统志棠组”中找到了含晚古生代的放射虫硅质岩,还首次在“登山群拔竹坑组”中发现了早古生代的几丁虫化石。经数年野外多次观察和对室内化石鉴定、岩石地球化学测试结果以及岩石学特征的综合分析表明,所发现的含晚古生代放射虫硅质岩及其岩石组合是一套洋盆深水相沉积;登山群拔竹坑组,是早古生代的一套浅水陆棚 深水陆棚 半深海相沉积。结合同行学者在邻区“板溪群”研究方面取得的新成果,笔者认为:“板溪群”不是前震旦纪的一个变质地层单位,而是一个复杂的构造岩带,江南古陆是不存在的,华南从早古生代到中生代早期还经历了一次洋盆演化过程,现在的构造格局是印支运动奠定的
引用
收藏
页码:353 / 362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 [1] 赣东北登山群中新发现几丁虫化石及其意义
    周正国
    乐昌硕
    何科昭
    赵崇贺
    聂泽同
    邰道乾
    叶栴
    [J]. 科学通报, 1999, (04) : 434 - 435
  • [2] 赣东北地区重要火成岩的40Ar/39Ar年龄
    赵崇贺
    何科昭
    邰道乾
    乐昌硕
    聂泽同
    [J]. 地球科学, 1997, (03) : 35 - 38
  • [3] 岑溪二叠纪岛弧型玄武岩的首次厘定及大地构造意义——两广交界古特提斯构造带的重要证据
    张伯友
    赵振华
    石满全
    杨树锋
    陈汉林
    不详
    [J]. 科学通报 , 1997, (04) : 413 - 417
  • [4] 广西晚古生代构造沉积背景的初步研究
    吴浩若
    邝国敦
    王忠诚
    [J]. 地质科学 , 1997, (01) : 11 - 18
  • [5] 江南皖浙赣区段混杂岩带及其区域构造意义
    樊光明
    薛重生
    李昌年
    张克信
    [J]. 地质科技情报, 1996, (04) : 84 - 90
  • [6] 关于华南大地构造问题的再认识
    赵崇贺
    何科昭
    周正国
    乐昌硕
    聂泽同
    邰道乾
    [J]. 现代地质, 1996, (04) : 88 - 93
  • [7] 皖南变质岩中的疑源类、孢粉化石组合及其地质意义
    陈冠宝
    陶正
    石永红
    徐树桐
    [J]. 地质学报, 1996, (04) : 374 - 382+389
  • [8] 赣东北蛇绿混杂岩带中多处发现含晚古生代放射虫硅质岩
    何科昭
    赵崇贺
    邰道乾
    聂泽同
    乐昌硕
    周正国
    叶木丹
    [J]. 现代地质, 1996, (03) : 12 - 16
  • [9] 华南陆域内古特提斯形迹、二叠纪造山作用和互换构造域的东延
    马文璞
    [J]. 地质科学, 1996, (02) : 105 - 113
  • [10] 赣东北深断裂带蛇绿混杂岩中含晚古生代放射虫硅质岩的发现及其意义
    赵崇贺
    何科昭
    莫宣学
    邰道乾
    林培英
    毕先梅
    郑伯让
    叶德隆
    冯庆来
    叶枬
    [J]. 科学通报, 1995, (23) : 2161 - 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