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借鉴期待可能性理论的路径

被引:5
作者
刘德法
机构
[1] 不详
[2] 郑州大学法学院
[3] 不详
关键词
期待可能性; 理论基础; 借鉴意义;
D O I
10.16366/j.cnki.1000-2359.2009.01.001
中图分类号
D924.1 [总则];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期待可能性理论是规范责任论的产物,期待可能性是责任的规范要素。从期待可能性的发展历史看,欠缺期待可能性,可以阻却责任;期待可能性减少,也可减免责任。期待可能性理论有着深厚的哲理根基和人性基础,它以相对意志自由为指导,关注人性本能和人性脆弱。评价行为人的行为责任,应当充分考虑行为当时一切主客观情况,全面期待行为人实施适法行为的可能性程度,从而决定其是否有责任及责任的大小程度。尽管大陆法系刑法通说理论主张狭义的期待可能性,仅将其定位于适法行为的客观外部因素方面,但它却忽视了期待可能性与内部因素之间的关系。我国主客观一致、罪责刑一致的刑法基本原则以及刑法的规定与实践,为我们借鉴改造期待可能性理论提供了可能。文章基于此,将期待可能性定义为:中国的期待可能性是指根据行为人行为当时的一切主观、客观情形,期待行为人不实施违法行为而实施适法行为是完全可能或不完全可能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文章对借用期待可能性理论完善、解释我国刑法规定,提出了建议。
引用
收藏
页码:101 / 105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 [1] 论我国刑法研究中的期待可能性问题
    刘德法
    王冠
    [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06) : 80 - 83
  • [2] 法意与亲情
    刘仁文
    [J]. 北京观察, 2000, (11) : 58 - 58
  • [3] 期待可能性理论研究
    李立众
    刘代华
    [J]. 中外法学, 1999, (01) : 31 - 39
  • [4] 刑法中的期待可能性论[M].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童德华著, 2004
  • [5] 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略[M]. 中国检察出版社 , 马克昌主编, 2004
  • [6] 社会契约论[M]. 商务印书馆 , (法)卢梭(J.J.Rousseau)[著], 2002
  • [7] 比较刑法原理[M]. 武汉大学出版社 , 马克昌著, 2002
  • [8] 刑法学[M]. 法律出版社 , 张明楷编著, 1999
  • [9] 刑法的价值构造[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陈兴良著, 1998
  • [10] 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M]. 法律出版社 , 张晋藩著,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