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暴雨形成机理及预报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87
作者
高守亭 [1 ,2 ]
周玉淑 [1 ,2 ]
冉令坤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重点实验室(LACS)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关键词
暴雨; 形成机理; 预报方法; 研究进展;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7.6 [降水预报];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分别从华南前汛期暴雨、江淮流域梅雨锋暴雨、华北和东北暴雨以及暴雨预报方法等方面回顾了我国近年来在三大主要雨带的观测、数值模拟、动力机理及诊断分析和预报方法方面取得的进展,指出了华南前汛期暴雨、江淮梅雨锋暴雨及华北东北暴雨研究取得的新认识,认为华南前汛期暴雨的形成机理主要是发生在低空南风向北推进过程中,由海岸线及地形抬升而产生位势不稳定造成强上升运动,以及由于南风低空急流向北发展时产生急流前部的辐合而发生流线分叉使低层低涡发展,促进垂直运动加强或使正涡度集中促使垂直运动发展而造成暴雨;江淮暴雨生成机制主要与对称不稳定、涡度场变化及β中尺度对流线有关;而华北东北暴雨过程中的非均匀饱和引起的局部湿度集中特点较为明显,中高层干冷空气入侵引起的不稳定和动量下传及高空中尺度急流增强引发的高层局地辐散增强对暴雨发生有重要作用。目前,新型探测资料已经用到暴雨研究和预报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RAPES-MESO和GRAPES-GFS系统已经实现业务化,并在集合数值预报方面取得显著进步,且动力因子暴雨预报方法在很多省市气象台得到推广应用。虽然暴雨机理研究和预报已经取得以上诸方面的长足进步,但是也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加强基于观测的暴雨中尺度系统的理论研究、数值模式动力框架和物理过程描述的改进、资料同化理论技术的发展及人工智能技术如何用到大气科学的研究和业务应用等,以期在我国暴雨中尺度系统的三维精细结构、发生发展机理和预报理论和方法研究方面取得更大进步。
引用
收藏
页码:833 / 846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118 条
  • [1]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ertia-Gravity Waves during an Orographic Precipitation Event[J]. Lu LIU,Lingkun RAN,Shouting GAO.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18(05)
  • [2] 梅雨锋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触发和组织化的观测分析
    赵宇
    裴昌春
    杨成芳
    [J]. 气象学报, 2017, 75 (05) : 700 - 716
  • [3] 江淮切变线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姚秀萍
    孙建元
    马嘉理
    [J]. 高原气象, 2017, 36 (04) : 1138 - 1151
  • [4] Revisit to frozen-in property of vorticity[J]. 杨帅,左群杰,高守亭.Chinese Physics B. 2017(08)
  • [5] 一次梅雨锋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及低层风场影响分析
    杨舒楠
    路屹雄
    于超
    [J]. 气象, 2017, 43 (01) : 21 - 33
  • [6] Diagnosis of the Forcing of Inertial-gravity Waves in a Severe Convection System[J]. Lingkun RAN,Changsheng CHEN.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16(11)
  • [7] 华南暖区暴雨研究进展
    何立富
    陈涛
    孔期
    [J]. 应用气象学报 , 2016, (05) : 559 - 569
  • [8] The Impact of Deformation on Vortex Development in a Baroclinic Moist Atmosphere[J]. Na LI,Lingkun RAN,Shouting GAO.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16(02)
  • [9] 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中的重力波特征
    易军
    寿绍文
    张庆奎
    [J]. 干旱气象, 2015, 33 (06) : 918 - 925
  • [10] 梅雨期一次线状对流系统的结构特征研究
    王璐璐
    孙建华
    陈潇潇
    钱昊钟
    周彬
    沈雨辰
    查书瑶
    [J]. 热带气象学报, 2015, 31 (06) : 766 - 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