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反射面元叠加的实现途径及流程

被引:16
作者
谭未一
杨长春
李瑞忠
陈辉国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3] 北京
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
关键词
共反射面元; 叠加; 射线追踪; 旅行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31.4 [地震勘探];
学科分类号
0818 ; 081801 ; 081802 ;
摘要
共反射面元叠加的思路是借助于相近共反射点道集之间的相似性,在相应的相干区内依据相邻CMP数据所生成的超CMP道集,凭借其高覆盖次数自身所具有的压制噪音功能,可大幅度地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和分辨率.近年来,这一思路已在国内外受到广泛重视,并被视为今后深层地震资料处理方法的重要发展途径;然而已有的共反射面元叠加方法需要通过相干优化以确定所必需的三个属性参数,致使计算量甚大,且仅局限于小炮检距.为了克服这些不足,本文提出了基于速度深度模型的CRS叠加方法及流程,理论模型验证表明,本文的方法能够提高剖面的信噪比,增加反射波同相轴的连续性.
引用
收藏
页码:325 / 330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共反射面元叠加的应用实践 [J].
杨锴 ;
王华忠 ;
马在田 .
地球物理学报, 2004, (02) :327-331+375
[2]   共反射元弧叠加方法在火山岩成像中的应用 [J].
裴江云 ;
刘洪 ;
李幼铭 ;
朱振宇 .
地球物理学报, 2004, (01) :106-111
[3]   共反射面元叠加的应用理论——从共反射点到共反射面元 [J].
王华忠 ;
杨锴 ;
马在田 .
地球物理学报, 2004, (01) :137-142
[4]   多聚焦(MF)成像技术综述 [J].
罗银河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3, (04) :635-642
[5]   基于模型数据的共反射面元叠加初步实践 [J].
杨锴 ;
徐蔚亚 ;
王华忠 .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03) :309-313
[6]   实现最佳零炮检距地震照明成像——CRS叠加之几何阐述 [J].
杨锴 ;
王华忠 ;
马在田 .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2002, (03) :27-31
[7]   地震叠前深度偏移方法流程及应用 [J].
杨长春,刘兴材,李幼铭,刘福贵,冷传波,刘洪 .
地球物理学报, 1996, (03) :409-415
[8]  
建立精细速度-深度模型的综合方法[A]. 张洪宙,杨长春,冷传波.寸丹集——庆贺刘光鼎院士工作50周年学术论文集[C]. 1998
[9]  
数值分析[M].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 李庆扬等编, 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