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6 条
2003年7月8~9日江淮流域暴雨过程中涡旋的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23
作者:
周玉淑
[1
]
李柏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2]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
来源:
关键词:
切变线;
低涡;
结构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2003年淮河流域梅雨期(6月29日~7月11日)的强降水过程有三次:6月29日~7月1日、7月3~5日及7月8~11日。本文对7月8日12时~9日12时期间湖南、安徽和江苏发生的强降水过程的中尺度数值模式MM5的输出资料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除大尺度系统的配置有利于此次降水的发生以外,此次降水主要发生在由西南及偏南暖湿气流与偏北气流辐合形成的梅雨锋切变线上,切变线上辐合中心处生成并发展的两个中尺度低涡是造成降水的直接系统。低空西南风急流形成了从孟加拉湾、南海至华东地区的强水汽输送带以及湖南、安徽和江苏的水汽辐合中心,为暴雨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水汽条件。在低层切变线的辐合中心处有两个低涡分别生成或发展,并沿切变线向东北方向移动,这两个低涡生成的位置是低空急流左前侧急流达到极值的区域(也是正涡度中心区),其生成可能与低空急流的加强有关。在低涡附近,低层水汽辐合较强,且对流层中低层形成了强正涡度中心和强散度中心相耦合的动力结构,并有强上升运动维持,使得低层辐合的水汽被抬升到对流层高层,有利于暴雨的发生。
引用
收藏
页码:629 / 639
页数:11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