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北部5万年来的表层海水盐度及东亚季风降水

被引:11
作者
范维佳 [1 ]
陈荣华 [2 ]
机构
[1]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2]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关键词
南海; Mg/Ca浮游有孔虫; 表层海水盐度; 东亚季风;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731.12 [盐度]; P732 [海洋气象学];
学科分类号
0707 ; 0706 ; 070601 ;
摘要
为了探讨末次冰期以来南海北部区域降水变化对东亚夏季风强度变化的响应,利用南海北部191PC柱状样有孔虫壳体氧同位素和镁钙比值,重建了过去5万以来的表层海水温度和海水氧同位素变化。通过分析南海北部淡水收支的主要影响因素,认为夏季风降水是本研究站位海水盐度的主要影响因素,而海平面变化导致的冲淡效应变化并非主导因素。基于此前提,将剩余海水氧同位素作为区域降水变化的指标,结果表明,南海北部降水量与东亚季风强度在50~10kaB.P.间变化趋势较一致,10kaB.P.以来则呈相反的变化趋势。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南海和西太平洋相关站位的古盐度变化、东亚陆地的干湿变化,结合数值模拟结果,认为50~10kaB.P.之间,北半球大陆冰盖对东亚夏季风的影响较强,东亚内陆和南海北部降水同时响应北半球高纬气温变化,表现出冷事件时降水少而暖事件时降水多的特点。而在10kaB.P以来,南海北部和华南地区降水量与东亚季风强度变化趋势相反,表现出东亚-西北太平洋区域降水量分布的海陆差异特征。此现象与中全新世南北半球夏季辐射呈不对称变化和海陆热容差异导致的温度、水汽重新分布有关。
引用
收藏
页码:227 / 235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1]   西昆仑山黄土的岩石磁学特征及其磁化率增强机制 [J].
昝金波 ;
杨胜利 ;
方小敏 ;
李香钰 ;
王九一 ;
张涛 .
第四纪研究, 2010, 30 (01) :46-53
[2]  
Pulleniatina Minimum Event during the last deglaciation in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J]. AN Yang & JIAN ZhiMin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Marine Geology,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9(23)
[3]   树木年轮记录的祁连山东段公元1895年来的气温变化 [J].
王亚军 ;
马玉贞 ;
鲁瑞洁 ;
桑艳礼 ;
蒙红卫 ;
华发春 ;
满自红 .
第四纪研究, 2009, 29 (05) :905-912
[4]   耀县黄土记录的全新世东亚冬夏季风非同步演化 [J].
贾佳 ;
夏敦胜 ;
魏海涛 ;
刘秀铭 ;
汪海斌 ;
金明 .
第四纪研究, 2009, 29 (05) :966-975
[5]   末次冰消期以来南海北部表层海水盐度变化 [J].
黄元辉 .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08, (02) :125-131
[6]   南海北部MD05-2904沉积柱状样26万年以来表层海水温度及陆源生物标记物记录 [J].
贺娟 ;
赵美训 ;
李丽 ;
汪品先 ;
葛黄敏 .
科学通报, 2008, (11) :1324-1331
[7]   南海北部191PC柱样沉积物中浮游有孔虫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J].
范维佳 ;
陈荣华 ;
赵泉鸿 ;
高水土 .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07, (03) :233-241
[8]   乌伦古湖介形组合及其壳体同位素记录的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 [J].
蒋庆丰 ;
沈吉 ;
刘兴起 ;
张恩楼 .
第四纪研究, 2007, (03) :382-391
[9]   晚新生代黄土高原风尘序列的粒度和沉积速率与中国北方大气环流演变 [J].
孙东怀 ;
鹿化煜 .
第四纪研究, 2007, (02) :251-262
[10]   南海北部氧同位素3期时上部海水结构的变化 [J].
黄宝琦 ;
杨文瑜 .
第四纪研究, 2006, (03) :436-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