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特低渗透成因分析与评价——以安塞油田沿25区块为例

被引:12
作者
高辉 [1 ]
宋广寿 [1 ]
孙卫 [1 ]
任国富 [2 ]
张创 [1 ]
韩宗元 [1 ]
机构
[1] 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地质学系
[2]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
关键词
特低渗透成因; 成岩作用; 储层评价; 长6储层; 安塞油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应用测井资料和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粒度分析、压汞等化验分析资料综合研究了安塞油田沿25区块长6储层的特低渗透成因和影响因素,并评价了储层储集性能。分析表明,该区块储层物性总体较差,发育粒间孔、溶蚀孔,孔隙结构类型属小孔隙、微细喉道型。其特低渗透成因主要受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的共同影响,具体表现为:不同沉积微相储层的物性差异较大,软组织含量大、粒度细和成分成熟度较低是造成储层特低渗透特征的主要原因。同时成岩压实、胶结作用使得储层的孔隙度、渗透性进一步减小、变差,而溶蚀作用和成岩缝的产生又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储层的特低渗透特征。根据物性和孔隙结构参数分析,将研究区储集岩分为3类,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砂体是主要储层分布相带。
引用
收藏
页码:1134 / 114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碎屑岩储层低渗特征及含油性主控因素 [J].
高剑波 ;
庞雄奇 ;
王志欣 ;
姜振学 ;
丁保来 ;
席胜利 .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01) :5-12+18
[2]   安塞油田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油藏储集因素 [J].
郭艳琴 ;
李文厚 ;
陈全红 ;
庞军刚 ;
李宽亮 ;
吉朝辉 .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04) :639-642
[3]   特低渗透油气藏成岩储集相的定量评价方法 [J].
宋子齐 ;
王静 ;
路向伟 ;
于小龙 ;
杨立雷 ;
赵宏宇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6, (02) :21-23+104
[4]   安塞油田延长组储集层特征及物性影响因素分析 [J].
赵虹 ;
党犇 ;
党永潮 ;
姚韦萍 .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05, (04) :45-48
[5]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上古生界低孔渗砂岩储层评价 [J].
尹昕 ;
应文敏 .
矿物岩石, 2005, (02) :104-109
[6]   迪那2气田古近系低渗透储集层形成机制分析 [J].
杨帆 ;
孙玉善 ;
谭秀成 ;
张丽娟 ;
王月华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5, (02) :39-42
[7]   安塞油田延长组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特征 [J].
党犇 ;
赵虹 ;
李文厚 ;
杨晓奇 ;
党永潮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4, (06) :597-600
[8]   鄂尔多斯盆地王窑地区上三叠统长6油层成岩作用研究 [J].
张金亮 ;
林辉 ;
司学强 ;
梁杰 .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4) :625-635
[9]   安塞油田长6特低渗储层特征 [J].
李彩云 ;
李忠兴 ;
周荣安 ;
燕云香 .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06) :30-32+3
[10]  
沉积岩石学.[M].赵澄林;朱筱敏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