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那2气田古近系低渗透储集层形成机制分析

被引:22
作者
杨帆
孙玉善
谭秀成
张丽娟
王月华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3] 西南石油学院
关键词
迪那2气田; 低孔低渗; 成因机制; 构造; 古气候; 胶结; 裂缝; 溶蚀;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0.2 [地质构造、油气藏(田)的形成];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迪那2气田古近系储集层为低孔低渗和低孔特低渗的碎屑岩,同一相带的储集层物性与粒度负相关,油气主要产自于粉砂岩和泥质粉砂岩之中,储集空间以剩余原生粒间孔、溶蚀粒间孔、溶蚀构造缝和构造裂隙为主。经综合分析认为,其原因与前陆逆冲推覆构造活动的阶段性对沉积旋回性、沉积水体盐度变化及物源区变化的控制密切相关。构造相对活跃期为沉积水体咸化期,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平原亚相的辫状河道粗碎屑岩,同生期胶结作用强,而浅埋藏早成岩阶段碳酸盐和硫酸盐胶结物充填强烈,致使物性进一步变差,并且不利于晚成岩A阶段的溶蚀作用进行。而构造活动相对平静期的物源区较远,水体盐度低,发育的扇三角洲前缘亚相粉砂岩和泥质粉砂岩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相对高,同生期胶结作用弱,原生孔隙保存较多,浅埋藏早成岩阶段的胶结作用较弱,晚成岩A阶段的溶蚀作用较强,因此储集层物性要优于粗碎屑岩。构造破裂作用使迪那2气田古近系储集层物性获得改善。图3照片5表2参8
引用
收藏
页码:39 / 42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酒西坳陷青西油田下白垩统储集层裂缝研究 [J].
闫伟鹏 ;
朱筱敏 ;
古莉 ;
张群伟 ;
张振生 ;
王小善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4, (01) :54-56
[2]   盐湖环境成岩作用特征及其对高孔隙带形成的影响 [J].
王生朗 ;
任来义 ;
王英 ;
李继东 ;
何锋 ;
王欲晓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3, (05) :47-49
[3]   库车坳陷新生界低弯度河三角洲沉积 [J].
旷红伟 ;
高振中 ;
彭德堂 ;
刘学峰 ;
何幼斌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2, (06) :25-28
[4]   库车再生前陆逆冲带造山运动时间、断层滑移速率的厘定及其意义 [J].
刘志宏 ;
卢华复 ;
贾承造 ;
雷刚林 ;
陈楚铭 ;
王国强 ;
范湘涛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0, (01) :35-38+4+13
[5]  
低渗透裂缝性油藏勘探[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袁明生等著,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