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玉米轮作制度下耕作方式对夏玉米农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被引:21
作者
刘淑梅 [1 ]
曲晓燕 [2 ]
张洪生 [1 ]
姜雯 [1 ]
机构
[1] 青岛农业大学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山东省旱作农业技术重点实验室
[2] 烟台市莱山区农业站
关键词
深松; 深耕; 容重; 土壤含水量; 温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3 [玉米(玉蜀黍)]; S152 [土壤物理学];
学科分类号
0901 ; 0903 ; 090301 ;
摘要
将冬小麦、夏玉米作为整体,研究耕作定位试验(10种不同耕作措施)对山东省半湿润易旱区夏玉米季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耕作试验(第2年)结果表明:与玉米吐丝期和灌浆中期相比,收获期土壤含水量受耕作方式影响更显著,其中土壤表层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最高,耕作处理为A2B2R(小麦季免耕+玉米季免耕+秸秆还田),20~40 cm、40~60 cm均为A1B2R(小麦季旋耕+玉米季免耕+秸秆还田)最高。玉米吐丝期和收获期各土层温度均值(上午8时)为A3B2R(小麦季深松+玉米季免耕+秸秆还田)和A1B1R(小麦季旋耕+玉米季隔年旋耕+秸秆还田)耕作方式土壤温度最高,比对照(小麦季旋耕+玉米季免耕+秸秆不还田)增加0.4~0.6℃。处理A1B2R、A2B2R和A4B2R(小麦季深耕+玉米季免耕+秸秆还田)表层0~20cm土壤容重显著降低;小麦季深松和深耕(A3B2R、A4B2R)和小麦、玉米两季均深耕或深松(A3B3R、A4B4R)显著降低深层(40~60 cm)土壤容重,尤其是小麦、玉米两季均深耕或深松。因此小麦、玉米两季均免耕能显著降低表层土壤容重,增加表层含水量;而深耕、深松耕作方式主要影响深耕层土壤容重,其中小麦季、玉米季两季均深松或深耕效果好于小麦单季深松或深耕。
引用
收藏
页码:226 / 232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1]  
No-tillage improvement of soil physical quality in calcareous, degradation-prone, semiarid soils[J] . O. Fernández-Ugalde,I. Virto,P. Bescansa,M.J. Imaz,A. Enrique,D.L. Karlen.Soil & Tillage Research . 2009 (1)
[12]   华北平原免耕冬小麦生长发育特征研究 [J].
李素娟 ;
陈继康 ;
陈阜 ;
李琳 ;
张海林 .
作物学报, 2008, (02) :290-296
[13]   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旱地地表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J].
孙利军 ;
张仁陟 ;
黄高宝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7, (06) :207-211
[14]   不同黑土生态系统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研究 [J].
王风 ;
韩晓增 ;
李海波 ;
苗淑杰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6, (06) :67-70
[15]   高寒草甸土壤水分的影响因子及其空间变异研究 [J].
王军德 ;
王根绪 ;
陈玲 .
冰川冻土, 2006, (03) :428-433
[16]   深松覆盖对土壤性状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J].
黄明 ;
李友军 ;
吴金芝 ;
陈明灿 ;
孙敬克 .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02) :74-77+9
[17]   保护性耕作对旱地麦-豆双序列轮作农田土壤水分及利用效率的影响 [J].
郭清毅 ;
黄高宝 .
水土保持学报, 2005, (03) :165-169
[18]   耕作方式对表层土壤饱和导水率及紧实度的影响 [J].
辛平 ;
黄高宝 ;
张国盛 ;
邓忠 ;
徐银萍 .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05, (02) :203-207
[19]   玉米-小麦一年两熟保护性耕作体系试验研究 [J].
刘立晶 ;
高焕文 ;
李洪文 .
农业工程学报, 2004, (03) :70-73
[20]   秸秆覆盖对夏玉米生长过程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J].
陈素英 ;
张喜英 ;
胡春胜 ;
刘孟雨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2, (04) :55-5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