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荒漠早春短命植物的光合特性及生物量分配特点

被引:44
作者
邱娟 [1 ]
谭敦炎 [1 ]
樊大勇 [2 ]
机构
[1] 新疆农业大学林学院
[2]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重点实验室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
关键词
准噶尔荒漠; 早春短命植物; 光合速率; 蒸腾速率; 水分利用效率; 生物量分配;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5 [植物生理学]; Q948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903 ; 071012 ; 0713 ;
摘要
准噶尔荒漠分布的早春短命植物不仅具有十分独特的生物学特点,而且在荒漠植物群落演替、物种多样性维持及土壤改良与防治水土流失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学价值。该文运用Li-6400开放式气体交换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对分布于准噶尔荒漠的16种早春短命植物生长盛期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WUE)等特征进行了测定,并对其中7种植物与生长相关的生物量分配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6种植物的最大Pn、最大Tr及WUE分别为8.07~35.96μmol CO2·m-2·s-1、3.16~29.64 mmol H2O·m-2·s-1、0.54~4.26μmol CO2·mmol-1H2O;种间最大Pn与最大气孔导度(Stomatal conductance,Gs)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为0.77(p<0.05),线性回归斜率为26.36μmol·mmol-1;从光合速率对胞间CO2浓度及光量子通量密度的响应曲线来看,这类植物的表观CO2补偿点均在4~5 Pa之间(28~30℃),表观羧化效率为0.64~1.86μmol CO2·m-2·s-1.Pa-1,表观量子效率为0.05~0.06。2)从生物量分配来看,所测植物的个体生物量为0.05~0.39 g;单株总叶面积为3.24~51.40 cm2;单位叶面积干重为0.40~0.77 g·m-2,根在总生物量中所占比例为5.72%19.43%,单株叶面积比在2.92~9.00 m2·kg-1之间。种间根所占生物量的比与对应的WUE之间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r为0.93(p<0.01)。这些结果表明,所观测的早春短命植物具有典型的C3植物特征,相比其它类型的荒漠植物具有较高的单位叶面积Pn、高Tr及低WUE,并且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出很低的根/地上生物量比、较高的叶面积比和单位叶面积干重,说明它们具有相对高的生长速率,这与其生长发育节律相一致,反映了它们与准噶尔荒漠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引用
收藏
页码:883 / 89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8种十字花科短命植物的物候及其对荒漠环境的适应 [J].
马生军 ;
刘晓风 ;
谭敦炎 .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2006, (04) :1-4
[2]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短命植物分布及其沙面稳定意义 [J].
王雪芹 ;
蒋进 ;
雷加强 ;
张伟民 ;
钱亦兵 .
地理学报, 2003, (04) :598-605
[3]   准噶尔盆地的气候变化与荒漠环境研究 [J].
魏文寿 ;
何清 ;
刘明哲 ;
高卫东 .
中国沙漠, 2003, (02) :3-7
[4]   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植物多样性的一般特点 [J].
张立运 ;
陈昌笃 .
生态学报, 2002, (11) :1923-1932
[5]   新疆短命植物根系特征与立地条件的关系 [J].
李向义 .
干旱区研究, 2000, (03) :28-34
[6]   沙坡头主要建群植物油蒿和柠条的气体交换特征研究 [J].
张利平 ;
王新平 ;
刘立超 ;
黄子琛 ;
刘新民 .
生态学报, 1998, (02) :23-27
[7]   不同时期毛乌素沙区主要植物种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变化 [J].
周海燕,黄子琛 ;
不详 .
植物生态学报 , 1996, (02) :120-131
[8]   新疆北部早春短命植物区系纲要 [J].
毛祖美,张佃民 .
干旱区研究, 1994, (03) :1-26
[9]   乌鲁木齐附近早春植物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的初探 [J].
蒋瑞芬 ;
宋振博 ;
秦明 ;
杨恩忠 ;
王爱民 ;
石烈 .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 , 1992, (04) :354-362
[10]  
Characteristics of gas exchange and morphology of a spring ephemeral, Erythronium japonicum, in comparison with a sun plant, Glycine max[J] . Shinichi Sawada,Toshiaki Kato,Makiko Sato,Minobu Kasai.Ecological Research . 200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