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坡耕地侵蚀和沉积对物理性组分有机碳积累与损耗的影响

被引:18
作者
方华军 [1 ]
杨学明 [2 ]
张晓平 [2 ]
梁爱珍 [2 ]
申艳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关键词
土壤侵蚀; 水稳性团聚体; 颗粒态有机碳; 团聚体结合态有机碳; 黑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7 [水土保持];
学科分类号
0815 ; 082802 ; 090707 ; 0910 ;
摘要
以侵蚀和沉积过程明显的黑土坡耕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不同地形部位表层和典型剖面土壤不同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颗粒态有机碳(POC)以及团聚体结合态有机碳含量,探讨土壤侵蚀和沉积对土壤有机碳(SOC)损失、迁移和累积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上坡三个侵蚀部位表层土壤大团聚体、矿质结合态有机碳(MOC)以及团聚体结合态有机碳含量随侵蚀速率增加而减小;沉积部位(尤其是坡脚)POC含量和POC/SOC较低,而MOC含量和MOC/SOC较高。始终处于沉积状态的坡脚部位,各粒级有机碳组分的深度分布均表现出土壤累积和埋藏特征,并随着粒级的减小累积现象趋于明显。上述结果反映了土壤侵蚀优先使与细颗粒和微团聚体结合的SOC迁移流失,并在低洼的沉积区累积;埋藏层中的侵蚀物质(如微团聚体、颗粒态有机质)通过深埋作用和重新团聚作用形成稳定的大团聚体,最终促进SOC的固定。
引用
收藏
页码:467 / 474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坡耕地黑土剖面有机碳的分布和δ13C值研究 [J].
方华军 ;
杨学明 ;
张晓平 ;
梁爱珍 .
土壤学报, 2005, (06) :957-964
[2]   利用燃煤飞灰作为时间标记物评价坡耕地黑土侵蚀物质和有机碳的再分配 [J].
方华军 ;
杨学明 ;
张晓平 ;
梁爱珍 .
土壤学报, 2005, (01) :16-23
[3]   红壤侵蚀裸地植被恢复及土壤有机碳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J].
彭新华 ;
张斌 ;
赵其国 .
生态学报, 2003, (10) :2176-2183
[4]   施肥条件下瘠薄红壤的生物化学性状变化 [J].
李忠佩 ;
焦坤 ;
林心雄 ;
程励励 .
土壤, 2003, (04) :304-310
[5]   土壤侵蚀与恢复重建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J].
郭志民 .
福建水土保持, 1999, (02) :50-52
[6]   三峡库区紫色土养分流失的试验研究 [J].
黄丽 ;
丁树文 ;
董舟 ;
蔡强国 ;
张光远 .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 1998, (01) :9-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