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非讼程序在我国的重构

被引:45
作者
郝振江
机构
[1] 河南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民事诉讼; 非讼程序; 非讼事件;
D O I
10.16094/j.cnki.1005-0221.2011.04.011
中图分类号
D925.1 [民事诉讼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6 ;
摘要
在我国,非讼程序以特别程序的形式附设于民事诉讼法内,其功能也被限于法律事实的确认,由此造成大量非讼事件以诉讼方式解决。这种状况的形成与立法及司法上对司法权的诸多片面认识有关。随着民事司法改革深化及民商事实体法的完善,有必要重构非讼程序,使民事纠纷解决程序与预防程序趋于协调,并且满足民事程序审理对象日趋多样化及程序主体不同的价值需求。
引用
收藏
页码:128 / 139+179 +179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论非讼程序的功能 [J].
郝振江 .
中外法学, 2011, 23 (04) :808-818
[2]   德国非讼事件程序法的新发展 [J].
郝振江 .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 26 (02) :96-104
[3]   迈向现代化的中国民事诉讼法 [J].
傅郁林 .
当代法学, 2011, (01) :8-15
[4]   中国特别程序论纲 [J].
陈桂明 ;
赵蕾 .
法学家, 2010, (06) :71-82+176
[5]   民事非讼程序基本问题研究 [J].
邓辉辉 .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9, 7 (09) :106-109+121
[6]   司法克制下的司法能动 [J].
张榕 .
现代法学, 2008, (02) :179-185
[7]   司法能动的语义比较分析 [J].
王建国 .
行政与法, 2007, (11) :129-132
[8]   制定单行《民事非讼程序法》的建议与思考 [J].
廖中洪 .
现代法学, 2007, (03) :131-138
[9]   司法衡平艺术与司法能动主义 [J].
侯淑雯 .
法学研究, 2007, (01) :54-62
[10]   职权探知主义转向辩论主义的思考 [J].
翁晓斌 .
法学研究, 2005, (04) :5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