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市底层社会的形成及其影响——以上海市的调查为例

被引:17
作者
文军 [1 ]
吴晓凯 [2 ]
机构
[1]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发展研究院暨社会发展学院
[2] 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
关键词
大都市; 底层社会; 底层群体; 结构分化;
D O I
10.16382/j.cnki.1000-5579.2015.05.008
中图分类号
C912 [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学科分类号
1407 ;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快速转型几乎成为当前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标识。大都市作为承载现代化的符号,在各种新旧体制、新旧机制的交织作用下,分化出了一个庞大的底层群体,并逐步衍生形成了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底层社会"。通过对上海市的实证调查,从人口规模、生存空间、利益诉求、文化意识、发展前景和制度安排六个主要方面可以揭示现阶段我国大都市底层社会的形成原因与发展形态,并可对其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其对大都市发展的挑战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可以看出,在我国大都市的现代转型过程中,底层社会实际上在"反叛"精英权力的同时,也激发了社会治理的原生动力,其对社会结构所施加的影响也会逐步显现。因此,底层社会的未来走向势必成为都市发展和公共治理的一个持久关注点。
引用
收藏
页码:84 / 93+221 +221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多域转型中的“文化抗拒”——我国社会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变迁路向及特征 [J].
文军 ;
吴越菲 .
探索与争鸣, 2014, (07) :38-42
[2]   社会流动影响居民幸福感吗——来自中国转型期的经验证据 [J].
鲁元平 ;
张克中 .
财经科学, 2014, (03) :96-107
[3]   转型期中国的底层群体研究 [J].
罗峰 ;
文军 .
社会科学研究, 2014, (02) :101-107
[4]   简论城市底层群体的维权策略 [J].
毛飞飞 .
甘肃社会科学, 2013, (05) :249-252
[5]   城市底层群体的产生、传递及消解机制——基于江苏省低保群体的调查 [J].
朱力 ;
毛飞飞 .
探索与争鸣, 2013, (06) :48-52
[6]   网络民粹主义的躁动:从虚拟集聚到社会运动 [J].
陈尧 .
学术月刊, 2011, 43 (06) :24-29
[7]   中国转型时期城市贫困区位化现象探析 [J].
高云虹 .
当代财经, 2010, (08) :81-87
[8]   绝望比贫穷更可怕 [J].
孙立平 .
中国报道, 2009, (06) :50-50
[9]   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及其分析模式的转换 [J].
孙立平 .
南京社会科学, 2009, (05) :93-97
[10]   底层社会的权利逻辑 [J].
于建嵘 .
南风窗, 2008, (05) :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