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热带丘陵3种人工林群落的生物量及净初级生产力

被引:17
作者
曾小平
蔡锡安
赵平
饶兴权
邹碧
周丽霞
林永标
傅声雷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南亚热带; 人工林群落; 生物量; 净初级生产力;
D O I
10.13332/j.1000-1522.2008.06.016
中图分类号
S718.556 [];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该文采用收获法和标准木法研究了南亚热带3种人工林群落:马占相思林、针叶林(马尾松+杉木)、木荷林(木荷+红荷)的生物量及净初级生产力,为揭示鹤山丘陵人工林的结构功能规律及全球变化生态学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林分现存生物量由大到小依次为:马占相思林(176.03 t/hm2)、木荷林(122.91 t/hm2)、针叶林(104.93 t/hm2)。在林分各层次的分配比例中,乔木层所占比例最大,为95.1%98.7%;灌木层和草本层所占比例较小,尤其是草本层,灌木层为0.9%4.5%,草本层为0.4%。净初级生产力(NPP)由大到小依次为:马占相思林(25.32 t/(hm2.a))、木荷林(17.93 t/(hm2.a))、针叶林(15.8 t/(hm2.a)),与林分生物量大小呈同样的规律。木荷林乔木层和灌木层的生物量增量所占比例高于另外两种林分,群落结构较复杂,生物量积累呈明显的增长趋势。
引用
收藏
页码:148 / 152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南亚热带4种人工林凋落物动态特征 [J].
邹碧 ;
李志安 ;
丁永祯 ;
谭万能 .
生态学报, 2006, (03) :715-721
[2]   粤西南亚热带森林演替过程中的生物量与净第一性生产力动态 [J].
杨清培 ;
李鸣光 ;
王伯荪 ;
李仁伟 ;
王昌伟 .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12) :2136-2140
[3]   鹤山亚热带丘陵人工林群落分析 [J].
彭少麟 ;
余作岳 ;
张文其 ;
曾小平 .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 1992, (01) :1-10
[4]  
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生态研究[M]. 气象出版社 , 彭少麟, 1998
[5]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生产力[M].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 陈章和等著, 1996
[6]  
热带亚热带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生态学研究[M]. 广东科技出版社 , 丁明懋等编著, 1996
[7]  
Biometric based estimates of net primary production (NPP) in a cool-temperate deciduous forest stand beneath a flux tower[J] . Toshiyuki Ohtsuka,Tsuyoshi Akiyama,Yasushi Hashimoto,Motoko Inatomi,Toru Sakai,Shugang Jia,Wenhong Mo,Satoshi Tsuda,Hiroshi Koizumi.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 200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