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住区邻里交往问题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被引:19
作者
杨卡
机构
[1] 国际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
关键词
新城; 邻里交往; 影响;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U984.12 [居住区规划];
学科分类号
083303 ;
摘要
随着大都市的不断扩展,中国新城建设也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与此同时,新城住区中邻里交往淡化的问题也开始凸显。文章以中国大都市郊区新城这一特殊城市地域的居民为主要对象,通过社会调查的方法,研究新城住区邻里交往的状况和影响因素,并探讨改善新城社区邻里关系的有效途径。研究表明:新城居民的邻里交往水平和他们的收入水平、在新城的居住时间以及对于新城居住环境状况显著相关;增加居民对新城空间的认知、创造更多的交往机会和交往空间可以很好地促进新城住区居民的邻里交往。
引用
收藏
页码:125 / 130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中国城市单位居民的迁居:生命历程方法的解读[J]. 柴彦威,陈零极.国际城市规划. 2009(05)
[2]   户口、迁移与居住分异——以武汉为例的实证研究 [J].
黄友琴 ;
易成栋 .
城市发展研究 , 2009, (06) :36-40+46
[3]   基于介质分析视角的邻里交往和住区活力 [J].
赵衡宇 ;
孙艳 .
华中建筑, 2009, 27 (06) :175-176
[4]   城市化与新城区的社区建设 [J].
马庚存 ;
郑国 .
山东社会科学, 2009, (03) :122-125
[5]   住区邻里交往问题分析及对策 [J].
许建和 ;
严钧 ;
梁智尧 .
华中建筑, 2008, 26 (11) :131-135
[6]   城市住区邻里交往衰落的社会历史根源 [J].
马静 ;
施维克 ;
李志民 .
城市问题, 2007, (03) :46-51
[7]   北京老城区居民邻里关系调查分析 [J].
孙龙 ;
雷弢 .
城市问题, 2007, (02) :56-59
[8]   我国增进住区交往理论的评析 [J].
马静 ;
胡雪松 ;
李志民 .
建筑学报, 2006, (10) :16-18
[9]   城市社区邻里交往研究 [J].
薛丰丰 .
建筑学报, 2004, (04) :26-28
[10]  
中国单位社会[M]. 上海人民出版社 , 李汉林著,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