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地壳流变与造山带同挤压期地壳伸展的动力学关系

被引:15
作者
何建坤
刘金朝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 北京
[3] 北京
关键词
同挤压期伸展; 碰撞造山带; 下地壳粘性流变; 数值模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1 [地球动力学与大地构造理论];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应用不可压缩非牛顿粘性流体的本构关系 ,对造山带同挤压期下地壳流变及其与上地壳构造伸展的动力学关系进行了二维有限元数值模拟 .结果表明 ,在板块侧向挤压下 ,当造山带山根下陷和地表隆起达一定程度后 ,地壳不同层圈岩石将发生复杂的粘性流变 .流变的运动学方式和分布范围不仅与时间有关、同时还受地壳厚度转变带形态的制约 .在构造挤压和山体荷载达到弹性平衡状态后 ,地壳流变首先发生在造山带下地壳山根 ,但经一定的Maxwell时间后 ,流变将不断局限于造山带前缘的厚度转变带 .这一流变方式的变化是导致造山带浅部地壳动力学转变的主要原因 .它造成造山带内上地壳最小主应力从近水平挤压不断转化为近水平拉张 ,由此使造山带前陆发生挤压冲断的同时 ,山体的核部发生上地壳的拉张伸展 .最后 ,应用这一结果讨论了青藏高原南缘南北向地壳伸展的动力学性质 .
引用
收藏
页码:483 / 496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新生代地壳缩短量的估算及其地质依据 [J].
王二七 ;
B. C. Burchfiel ;
季建清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 (01) :1-9
[2]   大陆俯冲作用及青藏高原周缘造山带的崛起 [J].
许志琴 ;
杨经绥 ;
姜枚 ;
李海兵 .
地学前缘, 1999, (03) :139-151
[3]   青藏高原的隆起过程及其机制探讨 [J].
钟大赉 ;
丁林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4) :289-295
[4]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上新世以来快速抬升的裂变径迹证据 [J].
丁林 ;
钟大赉 ;
潘裕生 ;
黄萱 ;
王庆隆 ;
不详 .
科学通报 , 1995, (16) :1497-1500
[5]   青藏高原构造热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 [J].
石耀霖 ;
朱元清 ;
沈显杰 .
地球物理学报, 1992, (06) :710-720
[6]   现代青藏高原上升速度问题 [J].
张青松 ;
周耀飞 ;
陆祥顺 ;
徐秋六 ;
不详 .
科学通报 , 1991, (07) :529-531
[7]  
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演化和动力学[M]. 广东科技出版社 , 潘裕生 编, 1998
[8]  
Parallel thrust and normal faulting in Peru and constraints on the state of stress .2 Dalmayer B,Molnar P. Earth Planet . Sci .Lett . 1981
[9]  
Crust-Mantle Thermal Structure and Tectonothermal Evolution of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2 Shen Xianjie. Beijing: Science Press . 1996
[10]  
L ithospheric exten-sion near Lake M ead:A model for ductile flow in the lower crust .2 Kruse S,M cNuttM,Ph ippsMorgan J,et al. Journal ofGeophysical Research .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