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生物识别信息刑法保护的国际视野与中国立场——从“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下滥用信息问题切入

被引:34
作者
杜嘉雯 [1 ]
皮勇 [2 ]
机构
[1] 武汉大学法学院
[2] 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
关键词
生物识别信息; 人脸识别; 个人信息; 信息滥用风险; 刑法保护;
D O I
10.16494/j.cnki.1002-3933.2022.01.008
中图分类号
D912.1 [行政法]; D914 [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3 ; 030104 ; 030609 ;
摘要
人脸识别技术作为人工智能学科中发展最为迅捷的一个分支,被广泛地被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生物识别信息因其所具备的专属性和唯一性的特征在大量身份核验的场景被采集,在审慎借鉴欧美先进立法经验和对我国实践困境的反思基础上,我国应当构建完善生物识别信息刑法保护制度,优化生物识别技术的刑事规制界限,完善生物识别信息层次特殊保护体系,将滥用生物识别信息行为入罪,实现生物识别信息合理开发利用与公民个人有序生活不受侵扰的基本价值诉求之平衡。
引用
收藏
页码:144 / 167
页数:24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1]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行为对象 [J].
周光权 .
清华法学, 2021, 15 (03) :25-40
[2]   论实质的法益概念——对法益概念的立法批判机能的肯定 [J].
张明楷 .
法学家, 2021, (01) :80-96+193
[3]   个人数据的刑法保护模式 [J].
劳东燕 .
比较法研究, 2020, (05) :35-50
[4]   个人信息保护中的“识别”要素研究 [J].
程德理 ;
赵丽丽 .
河北法学, 2020, 38 (09) :44-54
[5]   构建智能社会的法律秩序 [J].
张文显 .
东方法学, 2020, (05) :4-19
[7]   数据治理与软法 [J].
沈岿 .
财经法学, 2020, (01) :3-12
[8]   我国个人信息匿名化的法律标准与规则重塑 [J].
张建文 ;
高悦 .
河北法学, 2020, 38 (01) :43-56
[10]   个人信息民法保护的模式选择 [J].
王成 .
中国社会科学, 2019, (06) :124-146+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