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铁路对工程地质提出的挑战

被引:165
作者
彭建兵 [1 ]
崔鹏 [2 ]
庄建琦 [1 ]
机构
[1] 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
[2] 不详
关键词
工程地质; 川藏铁路; 挑战; 科学问题; 研究内容;
D O I
10.13722/j.cnki.jrme.2020.0446
中图分类号
U212.2 [勘测];
学科分类号
081601 ;
摘要
川藏铁路对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然而作为世界铁路史上最难修建的铁路工程,其施工建设与长期运营面临许多重大科学与工程技术问题,其中地质安全风险问题最严峻。基于地球系统科学思想对川藏铁路穿越的青藏高原廊道面临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系统分析,认为在板块挤压、高原隆升、气候变化和工程扰动等内外动力作用下,川藏铁路廊道地壳浅表部发育一个由构造变形圈、岩体松动圈、表部冻融圈和工程扰动圈组合成的松弛变动圈,它们影响和制约着铁路工程的区域地质体、工程地质体、工程岩土体和工程结构体的稳定性,孕育和控制着重大地质灾害的发生和链生演化。据此确定工程地质面临着十大挑战,工程背后的核心科学问题是板块碰撞带–地表圈层相互作用致灾机制。由此提出板块挤压驱动下区域地质体稳定性与重大灾害群发机制、高原隆升驱动下工程地质体稳定性与重大灾害形成机制、气候变化驱动下工程岩土体稳定性与重大灾害链生放大机制、工程营力驱动下工程结构体稳定性与重大工程灾变响应机制和复杂艰险环境下重大工程灾害风险预测与防控等5个重点研究方向。川藏铁路是探索重大绿色廊道工程的工程地质与灾害地质科学难题和人地协调理论的难得优质研究基地,研究成果会对全球类似重大工程的地质安全研究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2377 / 2389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51 条
[1]   川藏铁路沿线主要不良地质条件与工程地质问题 [J].
薛翊国 ;
孔凡猛 ;
杨为民 ;
邱道宏 ;
苏茂鑫 ;
傅康 ;
马新民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0, 39 (03) :445-468
[2]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深埋长大隧道群岩爆孕育及特征 [J].
严健 ;
何川 ;
汪波 ;
蒙伟 ;
吴枋胤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9, 38 (04) :769-781
[3]   2018年10月和11月金沙江白格两次滑坡-堰塞堵江事件分析研究 [J].
许强 ;
郑光 ;
李为乐 ;
何朝阳 ;
董秀军 ;
郭晨 ;
冯文凯 .
工程地质学报, 2018, 26 (06) :1534-1551
[4]   四川茂县叠溪镇新磨村滑坡特征与成因机制初步研究 [J].
许强 ;
李为乐 ;
董秀军 ;
肖先煊 ;
范宣梅 ;
裴向军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7, 36 (11) :2612-2628
[5]   川藏铁路沿线及邻区环境工程地质问题概论 [J].
郭长宝 ;
张永双 ;
蒋良文 ;
石菊松 ;
孟文 ;
杜宇本 ;
马春田 .
现代地质, 2017, 31 (05) :877-889
[6]   川藏铁路隧道工程 [J].
郑宗溪 ;
孙其清 .
隧道建设, 2017, 37 (08) :1049-1054
[7]   川藏铁路某超深埋隧道地应力特征及岩爆分析 [J].
王栋 ;
李天斌 ;
蒋良文 ;
林之恒 ;
冯涛 .
铁道工程学报, 2017, 34 (04) :46-50
[8]   川藏铁路沿线特殊环境地质问题的认识与思考 [J].
许佑顶 ;
姚令侃 .
铁道工程学报, 2017, (01) :1-5+59
[9]   稀缺资料流域水文计算若干研究:以青藏高原为例 [J].
刘昌明 ;
白鹏 ;
王中根 ;
刘苏峡 ;
刘小莽 .
水利学报, 2016, 47 (03) :272-282
[10]   青藏高原山地灾害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减灾对策 [J].
崔鹏 ;
苏凤环 ;
邹强 ;
陈宁生 ;
张镱锂 .
科学通报 , 2015, (32) :3067-3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