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毒素诱导共培养中性粒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活化的体外研究

被引:2
作者
李建明
蔡黔
周红
肖光夏
机构
[1]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重庆,重庆,重庆,重庆
关键词
内毒素; 中性粒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 共培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644 [烧伤及烫伤(灼伤)];
学科分类号
1002 ; 100210 ;
摘要
目的 建立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系ECV 30 4体外共培养模型 ,研究内毒素对共培养中性粒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活化的作用。 方法 将ECV 30 4细胞接种培养 ,待细胞接近融合 ,加入 2× 10 6/ml即时分离纯化的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 ,按不同的分组加入不同浓度的内毒素 (lipopolysaccharide ,LPS) ,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的改变 ,于 4、8、12、2 4h测定细胞上清中TNFα及IL 6水平的变化。 结果 不同浓度的LPS刺激内皮细胞TNFα产生没有明显的变化 ,而 1μg/mlLPS刺激共培养中性粒细胞 -ECV 30 4 ,在 4h其TNFα水平明显上升 ,10 μg/mlLPS刺激共培养中性粒细胞 -ECV 30 4 ,其TNFα水平逐渐上升 ,8h后比较明显 (P <0 .0 5 ) ,12、2 4h仍维持较高水平 ;对于单纯内毒素刺激ECV 30 4细胞 ,随着LPS浓度的增加 ,IL 6生成明显增加。 1μg/mlLPS刺激ECV 30 4IL 6自 4h后即明显上升 ,8、12h一直维持在高水平 ,直到 2 4h才明显回落。对于共培养的中性粒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 ,单纯共培养中性粒细胞 -ECV 30 4IL 6无明显变化 ,而较低浓度10 0ng/mlLPS刺激共培养中性粒细胞 -ECV 30 4IL 6与 1μg/mlLPS刺激ECV 30 4相当 ,2 4h仍维持在高水平。 1μg/ml及 10 μg/ml刺激共培养中性粒细胞 -ECV 30
引用
收藏
页码:14 / 16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中性粒细胞凋亡与组织损伤的研究进展 [J].
刘韧 .
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 2001, (03) :183-185
[2]   烧伤早期脏器损害发病机制的探讨 [J].
杨宗诚 .
解放军医学杂志, 1998, (02) :7-10
[3]   缺氧对大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粘附的影响 [J].
吴弘 ;
章同华 ;
沈茜 ;
秦永文 ;
张国元 ;
吴晶 .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1997, (05) :34-37
[4]   烧伤血清对中性粒细胞CD11/CD18和内皮细胞ICAM-1表达的变化 [J].
李志清 ;
杨宗诚 ;
罗向东 ;
罗勤 .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1997, (02) :13-16
[5]   缺氧、缺血及再灌注山羊血浆对血管内皮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影响 [J].
王培勇,刘健,许蜀闽,孙秉庸 .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1997, (01) :15-19
[6]   内毒素条件下血管内皮细胞对中性粒细胞粘附性的动态改变 [J].
周向东 ;
龙勉 .
微循环学杂志, 1996, (03) :15-16+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