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效益研究

被引:102
作者
苏雅丽
张艳芳
机构
[1]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碳排放; 区域差异; 陕西省;
D O I
10.13870/j.cnki.stbcxb.2011.01.054
中图分类号
F301.24 [土地开发与利用];
学科分类号
083306 ; 0903 ;
摘要
以陕西省为例,运用1989-2008年全省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的面积数据和全省煤炭、石油、天然气消耗数据以及2006年11个地级市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数据,采用回归分析、IDW插值和Hopfield神经网络对其进行模拟,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效益,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1989-2008年,全省的碳排放总量大体呈增加的趋势,年均增加178.869万t。(2)建设用地和耕地是主要碳源,林地和草地是主要碳汇。(3)2006年的断面数据表明,陕西省碳排放总量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在3大区域中,关中地区碳排放最大,陕北地区次之,陕南地区最小;在地级市中,渭南市的碳排放量最高,杨陵区的碳排放量最低。(4)土地利用结构与碳排放量存在一定的相互关系。在林地比例不变的情况下,土地利用结构中建设用地和耕地的比例越大,则碳排放量越大。在以上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土地利用变化中低碳减排的相关建议。
引用
收藏
页码:152 / 156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江苏省区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效应分析 [J].
李颖 ;
黄贤金 ;
甄峰 .
农业工程学报, 2008, 24(S2) (S2) :102-107
[2]   森林碳汇计量方法的研究 [J].
顾凯平 ;
张坤 ;
张丽霞 .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05) :105-109
[3]   1981~2000年中国陆地植被碳汇的估算 [J].
方精云 ;
郭兆迪 ;
朴世龙 ;
陈安平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 (06) :804-812
[4]   中国草地植被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 [J].
朴世龙 ;
方精云 ;
贺金生 ;
肖玉 ;
不详 .
植物生态学报 , 2004, (04) :491-498
[5]   中国森林碳动态及其对全球碳平衡的贡献 [J].
刘国华 ;
傅伯杰 ;
方精云 .
生态学报, 2000, (05) :733-740
[6]   温室气体及其全球增暖潜势 [J].
任仁 .
大学化学, 1996, (05) :27-31
[7]  
马克威软件与当代数据分析[M]. 中国统计出版社 , 黄晖主编,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