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判委员会制度改革路径实证研究

被引:18
作者
徐向华课题组
机构
关键词
审判委员会; 司法体制改革; 审判权;
D O I
10.14111/j.cnki.zgfx.2018.02.002
中图分类号
D926.2 [法院];
学科分类号
030106 ;
摘要
审委会"讨论案件并决议"的类审判职能因其非亲历性和不可追责性等缺陷而饱受争议并成为历次司法改革的重点攻坚对象。规范分析表明,由于法律设计和司法解释未能一以贯之,该项职能在实践中渐趋泛化和错位。实证研究显示,人员组成的高行政性与讨论议题的重影响性,使得审委会更倾向于保障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而大量讨论个案,不仅影响其宏观职能的发挥,易成为司法责任的黑洞,而且把控案件质量的实际作用并非如愿。长远看,改革路径在于还权赋能,通过逐步取消审判职权,全面强化指导功能,实现审判权完整回归合议庭和独任庭,重塑审委会作为审判中的咨询者和规则制定中的决策者两大角色。这一变革应在法制框架下分"三步走"平稳实现,再通过修法予以固化并推广。
引用
收藏
页码:28 / 55
页数:28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正义的误区——评法院审判委员会制度[J]. 陈瑞华.北大法律评论. 1998(02)
[2]  
关于审判委员会制度的思考[J]. 鲁智勇.北大法律评论. 1998(02)
[3]  
基层法院审判委员会制度的考察及思考[J]. 苏力.北大法律评论. 1998(02)
[6]   关于加强和完善审判组织的几个问题附视频 [J].
熊选国 .
人民司法, 1995, (07) :40-41
[8]   审判中的群体决策 [J].
王颖 .
政治与法律, 1990, (01) :38-39
[9]   审判委员会定案应予改变 [J].
王新如 .
政治与法律, 1989, (01) :24-25
[10]   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第一审案件之举不妥 [J].
王祺国 .
现代法学, 1988, (06) :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