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R-SSCP技术分析碱度影响下硫酸盐还原反应器中微生物群落动态

被引:7
作者
任南琪 [1 ]
赵阳国 [1 ]
王爱杰 [1 ]
高崇洋 [2 ]
商淮湘 [1 ]
刘一威 [1 ]
万春黎 [1 ]
机构
[1] 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
[2] 东北林业大学森林植物生态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碱度; 群落动态; 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 Southern杂交; 发酵产酸菌(FAB); 硫酸盐还原菌(SRB);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703.1 [技术方法];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采用PCR-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技术和杂交技术,分析进水碱度降低引起的产酸-硫酸盐还原反应器中微生物群落动态.试验结果表明,碱度人为控制在4000mg/L,硫酸盐负荷率为4.8kg/(m3·d)时,反应器25天启动成功,硫酸盐去除率达87%,此时Lactococcussp.,Anaerofilumsp.和Kluyverasp.等占优势.当短时间降低进水碱度至1000mg/L以下时,硫酸盐去除率迅速降到35%;继而提高并稳定进水碱度为3000mg/L时,硫酸盐去除率稳定在55%,Dysgonomonassp.,Sporobactesp.,Obesumbacteriumsp.和Clostridiumsp.得以富集,同Lactococcussp.,Anaerofilumsp.和Kluyverasp.一起构成优势菌群.碱度继续降低并稳定至1500mg/L时,硫酸盐的去除率上升并稳定在70%,Dysgonomonassp.,Sporobactersp.和Obesumbacteriumsp.消亡,而Desulfovibriosp.和Clostridiumsp.的某些菌种得以大量富集.为探讨系统所能承受的最低碱度阈值,再次将碱度降低至400mg/L,发现硫酸盐去除率、pH值和出水碱度迅速下降,Petrotogasp.,Prevotellasp.,Kluyverasp.和Neisseriasp.的数量水平明显降低,杂交显示硫酸盐还原菌(SRB)的数量也随之降低.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和多样性分析表明,种泥中的SRB种群异常丰富,碱度降低使种群的丰度逐渐趋于单一.常驻种群绝大多数为发酵产酸菌(FAB),其中Firmicute门所占的比例最大,而SRB所占数量比例极少.这种群落结构体现了FAB与SRB之间的协同代谢作用,从而维持着系统硫酸盐较高去除率和运行稳定性.
引用
收藏
页码:51 / 5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SSCP技术解析硫酸盐还原反应器中微生物群落结构 [J].
赵阳国 ;
任南琪 ;
王爱杰 ;
刘广民 ;
赵秋实 ;
商淮湘 .
环境科学, 2005, (04) :171-176
[2]   DGGE技术监测生物制氢反应器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演替 [J].
邢德峰 ;
任南琪 ;
宫曼丽 ;
李建政 ;
李秋波 .
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 2004, (06) :569-574
[3]   产酸脱硫反应器中限制性生态因子的定量化研究 [J].
王爱杰 ;
任南琪 ;
甄卫东 ;
张颖 .
环境科学学报, 2002, (02) :177-182
[4]   产酸脱硫反应器中SRB种群的功能与地位 [J].
王爱杰 ;
任南琪 ;
刘伟 ;
黄志 ;
甄伟东 .
中国环境科学, 2001, (02) :24-28
[5]   硫酸盐还原菌及其影响因子 [J].
赵宇华 ;
叶央芳 ;
刘学东 .
环境污染与防治, 1997, (05) :41-43
[6]   含硫酸盐有机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 [J].
左剑恶 ;
胡纪萃 .
环境科学, 1991, (03) :67-71+49
[7]   Bacterial and archaeal 16S rDNA and 16S rRNA dynamics during an acetate crisis in an anaerobic digestor ecosystem [J].
Delbès, C ;
Moletta, R ;
Godon, JJ .
FEMS MICROBIOLOGY ECOLOGY, 2001, 35 (01) :19-26
[8]   PHYLOGENETIC-RELATIONSHIPS OF THIOMICROSPIRA SPECIES AND THEIR IDENTIFICATION IN DEEP-SEA HYDROTHERMAL VENT SAMPLES BY DENATURING GRADIENT GEL-ELECTROPHORESIS OF 16S RDNA FRAGMENTS [J].
MUYZER, G ;
TESKE, A ;
WIRSEN, CO ;
JANNASCH, HW .
ARCHIVES OF MICROBIOLOGY, 1995, 164 (03) :165-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