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克苏地区前寒武纪蓝片岩构造—热演化史

被引:17
作者
张志勇 [1 ]
朱文斌 [1 ]
舒良树 [1 ]
万景林 [2 ]
杨伟 [1 ]
苏金宝 [1 ]
机构
[1]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地震局地质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阿克苏; 蓝片岩; 裂变径迹; 构造—热演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344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阿克苏前寒武纪蓝片岩产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的柯坪隆起区内。近二十年来,中外科学家对其展开了深入研究,并获得了许多新的同位素年龄资料,但是年龄测定大多偏重于确定蓝片岩的变质年龄,蓝片岩形成后的构造演化方面的研究尚显不足。为了讨论:1.裂变径迹数据有没有记录到阿克苏蓝片岩形成后快速折返至地表的信息?2.阿克苏蓝片岩剥露以后是否经历过再次埋藏和剥露,再次埋藏的深度和剥露的时间?3.蓝片岩的构造热演化过程对大陆边缘不同构造事件的响应;采集阿克苏地区前寒武纪蓝片岩带样品进行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6个样品的年龄值介于107.5~62.5Ma 之间,远小于高压变质年龄,径迹长度介于10.46~12.12μm。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本区地层序列和裂变径迹热史模拟结果,大致重建了蓝片岩的热史演化:1.蓝片岩形成(872~862Ma)后快速折返至地表,可能在整个早震旦世一直遭受剥蚀,到晚震旦世才重新开始接受沉积埋藏;2.晚震旦世地层基本保持连续,整个古生代也仅缺失中、上志留统,中、下石炭统。至古生代末,早震旦世和整个古生代地层厚度已近万米。蓝片岩完全退火,年龄被重置;3.中生代晚期区内地层普遍开始隆升,裂变径迹时钟重新开始计时;4.古新世开始有沉积作用发生,样品接受埋藏增温至部分退火带,随后可能由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中新世地层重新开始隆升剥露。
引用
收藏
页码:2849 / 2856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1]  
新疆北部及其邻区大地构造[M]. 地质出版社 , 肖序常等[著], 1992
[12]  
西北地区区域地层表[M]. 地质出版社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区域地层表编写组, 1981
[13]  
First mid-Neoproterozoic paleomagnetic results from the Tarim Basin (NW China) and their geodynamic implications[J] . Yan Chen,Bei Xu,Sheng Zhan,Yongan Li.Precambrian Research . 2004 (3)
[14]  
Far field effects of Alpine plate tectonism in the Iberian microplate recorded by fault-related denudation in the Spanish Central System[J] . C.H. de Bruijne,P.A.M. Andriessen.Tectonophysics . 2002 (1)
[16]  
Visualising Thermotectonic and Denudation Histories Using Apatite Fission Track Thermochronology. Kohn BP,Gleadow AJW,Brown RW,Gallagher K,Lorencak M,Noble WP. Low Temperature Thermochronology:Techniques,Interpretations,and Applications . 2005
[17]  
Characteristics and tectonic significance of the Late Proterozoic Aksu blueschists and diabasic dikes, Northwest Xinjiang, China. Liou J G, Graham S A, Maruyama S, et al.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Review . 1996
[18]   南天山新生代隆升和去顶作用过程 [J].
杨树锋 ;
陈汉林 ;
程晓敢 ;
肖安成 ;
周宇章 ;
卢华复 ;
贾承造 ;
魏国齐 .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01) :1-8
[19]   天山东段隆升过程的裂变径迹年龄证据及构造意义 [J].
郭召杰 ;
张志诚 ;
廖国辉 ;
方世虎 .
新疆地质, 2002, (04) :331-334
[20]   利用钠质角闪石成分环带计算蓝片岩的PTt轨迹——以新疆阿克苏前寒武纪蓝片岩为例 [J].
姜文波 ;
张立飞 .
岩石学报, 2001, (03) :469-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