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我国中东部持续性强降水形成机制分析

被引:1
作者
田泽芸 [1 ,2 ]
李丽平 [1 ]
胡振菊 [2 ]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院
[2] 湖南省常德市气象局
关键词
持续性强降水; 形成机制; 高、低空急流; 冷空气; 垂直环流;
D O I
10.13989/j.cnki.0517-6611.2014.31.073
中图分类号
P426.61 [普通降水];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对2012年7月中旬我国中东部地区持续性强降水过程中东亚夏季风系统中主要成员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持续性强降水期间,副高北界、南亚高压脊线及中纬度锋区位置相对稳定,长江中下游地区一直处于南亚高压反气旋环流东侧偏北风与西风槽前偏南风之间的风向开口辐散区中;副高南撤时,强降水主要位于584 dagpm线北侧,副高北抬时,强降水主要位于584 dagpm线南侧;此次持续性强降水发生前期,大气为上干下湿不稳定层结,当西风带低槽频频携带冷空气南下影响,同时低空西南急流反复加强,其出口区左侧较强的风速梯度为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低层干空气的不断侵入,低槽和低涡间的垂直正反环流促使垂直上升运动维持或发展,进而造成持续性强降水;高空西风急流加强(减弱)超前低空西南急流加强(减弱)2~5 d,对持续性强降水有超前指示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11028 / 11032+11107 +1110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21]   对流层高、低空急流耦合作用的动力学分析 [J].
黄安丽 ;
高坤 .
杭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2, (03) :35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