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逃逸”的规范目的与内涵

被引:38
作者
姚诗
机构
[1] 清华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肇事逃逸; 目的解释; 法益; 先前行为;
D O I
10.14111/j.cnki.zgfx.2010.03.008
中图分类号
D924.3 [分则];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研究交通肇事"逃逸",必须首先寻找其规范目的,以目的解释为核心,以法益为视角,脱离规范目的所得出的解释结论不具有合理性;在研究结论上,本文认为,逃逸行为的不作为性质毋庸置疑,作为义务来源于先前行为;应根据先前行为理论进一步确证"逃逸"的规范目的。
引用
收藏
页码:90 / 99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不真正不作为犯研究.[D].李金明.中国政法大学.2005, 05
[2]  
当代刑法思潮.[M].许玉秀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5,
[3]  
刑法新问题探究.[M].张明楷等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  
刑法学.[M].张明楷 著.法律出版社.1997,
[5]   交通肇事罪之“逃逸”解析 [J].
冯江菊 .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4 (06) :66-69
[6]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作为性质 [J].
刘淑莲 .
法学杂志, 2005, (02) :53-55
[7]   浅析犯罪行为可否成为先行行为 [J].
蒋晗华 .
当代法学, 2002, (02) :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