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区人工灌木林土壤抗蚀性演变特征

被引:22
作者
薛萐 [1 ,2 ]
刘国彬 [1 ,2 ]
张超 [1 ,2 ]
余娜 [1 ,2 ]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关键词
人工灌木林; 抗蚀性; 抗蚀指数; 黄土丘陵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7 [水土保持];
学科分类号
0815 ; 082802 ; 090707 ; 0910 ;
摘要
【目的】土壤抗蚀性是评定土壤抵抗土壤侵蚀能力的重要参数之一,研究黄土丘陵区坡耕地退耕营造灌木林后土壤抗蚀性变化过程对认识该地区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的演变及其效果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时空互代法,以黄土丘陵区不同年限的人工灌木林为研究对象,选取坡耕地和天然侧柏林为对照,通过室内测试分析,并运用统计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土壤抗蚀性的变化过程。【结果】侵蚀环境下的坡耕地由于受到人为活动的干扰,土壤抗蚀性能低下,种植灌木林后,土壤抗蚀性显著提高。其中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逐渐增加,并从小粒径为主改变为大粒径占绝对优势,平均重量直径(EMWD)随种植年限逐渐上升,结构体破坏率逐渐降低;微团粒结构随种植年限从小粒径向大粒径转变,有机质含量、土壤团聚状况、团聚度和分散系数均呈增加趋势;总体来看相同年限的沙棘林对土壤抗蚀性改善作用强于柠条林。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抗蚀性指数(SAI)、团聚状况、团聚度、微团聚体和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较高,可以作为反映土壤质量中的抗蚀性指标。黄土丘陵区坡耕地SAI极其低下,退耕营造柠条林后,SAI显著增加,25年时较坡耕地增加497%,为相同年限沙棘林的69%,天然侧柏林的52%。【结论】黄土丘陵区坡耕地人为干扰是造成土壤抗蚀性降低的主要原因,营造灌木林后可以显著改善土壤抗蚀性能,但是与该地区顶级群落时的土壤抗蚀性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SAI可以有效的反映生态过程中的土壤抗蚀性变化过程。
引用
收藏
页码:3143 / 315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Aggregate Characteristics During Natural Revegetation on the Loess Plateau[J]. AN Shao-Shan1,2, HUANG Yi-Mei2, ZHENG Fen-Li1,2,2 and YANG Jian-Guo3,4 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oil Erosion and Dryland Farming on the Loess Plateau, Institut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 rv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Yangling 712100 (China). 2Northwest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Yangling 712100 (China) 3Colleg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Civil Engineering, China Agricultu
[2]   黄土丘陵区不同恢复年限草地土壤微团粒分形特征 [J].
周萍 ;
刘国彬 ;
侯喜禄 .
草地学报, 2008, (04) :396-402
[3]   岩溶山区植被破坏前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研究 [J].
李阳兵 ;
魏朝富 ;
谢德体 ;
高明 .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10) :232-234
[4]   黄土丘陵区土壤质量评价指标研究 [J].
许明祥 ;
刘国彬 ;
赵允格 .
应用生态学报, 2005, (10) :1843-1848
[5]   黄土丘陵区侵蚀土壤质量评价 [J].
许明祥 ;
刘国彬 ;
赵允格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5, (03) :285-293
[6]   北川河流域退耕地植物群落土壤抗蚀性研究 [J].
胡建忠 ;
张伟华 ;
李文忠 ;
郑佳丽 ;
张春霞 .
土壤学报, 2004, (06) :854-863
[7]   红壤侵蚀裸地植被恢复及土壤有机碳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J].
彭新华 ;
张斌 ;
赵其国 .
生态学报, 2003, (10) :2176-2183
[8]   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机制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J].
史奕 ;
陈欣 ;
沈善敏 .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11) :1491-1494
[9]   土壤抗蚀性的研究动态 [J].
丁文峰 ;
李占斌 .
水土保持科技情报, 2001, (01) :36-39
[10]   水土保持林土壤肥力及其评价指标 [J].
沈慧 ;
姜凤岐 ;
杜晓军 ;
郭浩 ;
王世忠 .
水土保持学报, 2000, (02) :60-65